10

读懂“水肥一体化”绿色增产新技术 ——访省农科院专家王立春

本报记者 孙翠翠

2022年06月18日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我省全面启动“千亿斤粮生产工程”,更要结合新农业建设,不断向农业科技创新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前夕,记者对我国著名玉米栽培和养分管理专家、省农科院王立春研究员进行了采访。

王立春是我省第一批专业技术一级研究员,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粮食作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东北玉米高产高效栽培和黑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我省玉米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他针对我省西部应用推广的“水肥一体化”绿色增产增效新技术进行了深入解答。


记者:前段时间,我们对我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绿色增粮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在西部地区“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的应用,得到当地政府、大型农场、合作社以及农户的广泛认可,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它的增产效果?

王立春:水肥一体化的技术原理就是依据玉米需水需肥规律,通过滴灌方式将水肥均匀、适量、准确、直接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地表,再浸润到根系区域,使根系活动区的土壤保持最佳水分、养分供应状态。这项技术破解了传统种植方式水肥供应与玉米需求不匹配造成的灌溉水和肥料损失大的难题。同时由于这项技术实现了水分和养分的精准调控,满足玉米全生育期对水分与养分的需求,因此可大幅提高玉米种植密度。玉米种植密度从传统模式的5.5万株/公顷增加到7.5万株/公顷,进而实现玉米产效双增的目标。

经过我们多年、多点对示范田测算,水肥一体化技术公顷产量可以达24000斤,比传统种植技术平均每公顷增产6000斤以上。比如:松原市乾安县、长岭县、宁江区、扶余市、前郭县,白城市的洮北区、大安市、通榆县、洮南市等地区,平均公顷可增产5400-6000斤,增产幅度达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0%、肥料利用率提高30.0%,每公顷综合收入增加4800元以上。我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玉米播种面积按167万公顷计算,采用这项技术增产潜力不低于100亿斤。


记者: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吉林西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是否存在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需要哪些配套设施? 这项技术在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存在哪些限制因素?

王立春: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吉林西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主要是由于解决了该区域降雨量少、季节性干旱和玉米生育后期养分供应不足的问题。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首先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多项水利工程已投入使用,地表水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完全可满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用水需求。并且该地区农田灌溉系统较为完善,现有灌溉机井13万多眼,配套设施基本齐备,可保证大部分耕地滴灌需要。但是,如果167万公顷全面实现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按每眼井平均滴灌面积10公顷计算,还需新建3万眼灌溉机井。该区域原有农用机具基本可以满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要求,仅需在原播种机添加滴灌带铺设装置即可。

该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是小农户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技术统一实施,需要提高集约经营程度来化解分散经营带来的弊端。二是少部分机井是以柴油机作为动力,效率较低、能耗较大,难以满足高效节水的需要。需加速推进灌溉井动力“油改电”(柴油机改为电动机),满足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需要。


记者:水肥一体化技术精确供水供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实现了一种“人工智能化”,这样精准的供给方式,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这种技术容易操作吗?它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是否较高?农民一次性投入是否过大呢?请给农民朋友们算算账?

王立春:我们已经制定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标准,并制作了实用技术手册。对水肥一体化的水肥管理进行了详细讲解。如在玉米哪个生育时期需要补水和施肥,补多少水和施多少肥都有详细介绍。同时结合我们的技术培训,农民完全可以快速掌握这一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施一般是1眼井控制10公顷面积,为1个作业单元,每个单元初始投入18500元左右,主要用于购买水泵、施肥器、主干管、支管、管件、滴灌带等。但水泵、施肥器、主干管和管件这些设备都可以反复利用,每年只需要更换支管和滴灌带,对其他基础设施没有特殊要求。这样折算每年公顷投入仅需1080元。但应用该技术却可多收入5000至6000元。扣除成本,净收入可达4000元至5000元。该技术初始投入较多,需要政府给予补贴支持。


记者: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青睐水肥一体化技术,除了因为投入少见效快之外,还因为它对黑土地保护或者说它的生态效益非常好,您请介绍一下我们如何在增产前提下利用新技术保护黑土地,如何在增收的前提下,保证生态效益?

王立春: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可有效避免化肥向深层土壤的淋溶渗漏,从而避免地下水的污染。同时水肥一体化技术与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技术相结合,可打破犁底层,构建肥沃耕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秸秆深翻还田5年,可使耕层厚度由15厘米增至30厘米、土壤有机质增加18.6%、地力等级提高0.3-0.5个等级。该技术的实施,为水肥资源、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土壤肥力的提升,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由于秸秆焚烧和水肥管理不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了黑土地,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