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扎根祖国大地 建设一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张鹤

2022年09月12日

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师范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杏坛赤子也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东北师范大学更是在教学模式和学科建设上踵事增华,为培养更多创新型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全力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而不断努力。

积淀传承

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东北大学,1950年根据国家培养师资的需要而更名,成为当时教育部直属的3所师范大学之一。1952年成仿吾担任校长,他秉承“扎根教育事业,为党为国培养人才”的信念,提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首开中国师范函授教育的先河。他创办了东北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开设了4门政治理论教育课,坚持开展时事政策教育、共产主义品德教育等。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东北师范大学为国家教育事业源源不断输送了大批政治素养优良的青年教师。

时代楷模郑德荣,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1948年,郑德荣来到东北师大学习。在这里,他受到老一辈理论家、教育家的教育和熏陶,坚定了理想信念。1952年,郑德荣留校任教,在之后67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他始终与共产党同向同行,撰写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主编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等著作教材50余部。退休后,郑德荣仍坚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第一线,累计培养博士生49名,完成国家课题3项、学术著作5部和专业论文70余篇。

党的十八大后,郑德荣将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后,91岁高龄的郑德荣依然抱病组织团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

郑德荣的一生所展现的红色精神,正是东北师范大学长久以来的校风。学校也把向郑德荣同志学习作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载体,教育师生牢记红色根脉,接续努力奋斗。

改革创新

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需要,一直以来都是东北师范大学办学的第一选择。上世纪80年代,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部署,在基础教育薄弱的抚松县和东丰县开展基础教育实验改革服务,把师范生培养与服务吉林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发展结合在一起,走进农村、深入学校、进入课堂、参与教改、推广科技,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长白山之路”。

学校组织专门的教师队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在农村学校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促进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结合,提高基础教育研究的水平,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构建适应多样性人才需要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沿着这条“长白山之路”,东北师范大学的脚步没有停歇。

为破解师范生实习难、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培训难、大学学科教育教师发展难的“三难问题”,学校又开启了“U-G-S”教师教育新模式(U指大学,G指政府,S指中小学校),主要依托“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平台,是在“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师范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积极参与”的优秀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保证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质量和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对实验区的学校改进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为更多区域的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参考。截至目前,实验区的发展规模已覆盖全国15个省、47个县市的228所优质中学。

2014年,“‘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近两年,东北师大还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将“U-G-S”模式升级为2.0版,出发点从破解“三难”,发展为实现“三高”,即师范生获得高质量实习、基础教育教师接受高质量培训、学科教育教师实现高质量发展。

争当一流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内在的要求。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大力发展学科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完善学科评价激励机制和交叉融合机制,构建学科生态体系。

2017年,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统计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传统优势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成仿吾老校长开始奠基,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断努力。2017年,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科获评A+等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世界史学科创建于1949年,在林志纯、丁则民、郭守田、朱寰等老一辈学者的耕耘下,学科基础坚实。新一代的教学团队也紧跟世界前沿领域核心课题,研究成绩斐然;

学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在新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获批第一个博士点,2003年获得第二个博士点,2005年批准升级一级博士点。2020年,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高夯还获得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统计学学科师资团队对标国家重大需求,针对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多项国家成果;

化学学科在多位名师的带领下,率先在国内开辟了多酸化学研究。如今,学校已成为国际多酸化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六个研究中心之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创新研究,成果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研究团队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022年,在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评选中,东北师范大学再度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这些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东北师范大学打造了学科高峰高原,引领带动关联支撑学科协同发展和学科整体水平提升,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应只局限于学科建设,而是要放眼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上,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都要与学科建设协同推进,“要继续致力于在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有新作为,在破解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重大热点问题上有新突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师范大学办学模式上有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