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物变异与进化,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30年来,东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宝凭借热爱与执着,守护着这片黑土地,与团队一起攀登科研事业的高峰。
他是东北师范大学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带领团队获批学校第一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他当选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基金委“微进化”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多年担任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专家。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吉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做科研要为人类科学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分析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物种形成机理及改良作物品种,刘宝的研究集中于植物基因组进化、表观遗传学和利用生物技术及远缘杂交进行作物改良等方面。这些研究理论性很强,也很枯燥,刘宝从当学生时啃书本到实验室研究,再到成为教授带领团队到田间实践,他为把中国人的饭碗捧在中国人手里并装满中国粮食勤勤恳恳奋斗了近40年。他矢志报国,淡泊名利。他说:“做科研就要为人类科学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他不盲从于固有学术观点,坚持用12年实验,验证“水稻+菰”杂交理论的可行性。通过持之以恒的研究,用坚实的实验证据打破了传统理论,同时也确定了新的科研方向——作物表观遗传学。
他在国际上针对远缘杂交导致遗传变异提出了新观点和新假说;主持完成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内的1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结题时均获得“优秀”或“特优”成绩;连续多年应邀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欧盟框架协议、多个欧洲国家科学基金、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的多倍体、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领域的项目评审;在国际主流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SCI他引8000余次;连续6年入选爱思唯尔“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高被引中国学者;率领科研团队为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教育部学科评估东北师大“生物学”位列A类学科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宝的执着拼搏源自对祖国和事业的热爱,他说:“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我要以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把论文持续写在东北黑土地上,培育出更多的作物良种。”
把生命科学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刘宝最喜欢学生亲切地叫他“刘老师”。他说:“学生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主体,是祖国科技腾飞的希望所在。如果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将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教育工作中,刘宝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独立科研能力为评价标准”。他一直主张把最优秀的学生推荐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留学,鼓励他们掌握国际前沿科学;同时,他又教导学生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国,“因为真正的‘用武之地’在自己的祖国。”他的学生先后在欧洲、美国、英国从事科研工作,但他们最后都选择了回国发展,有的到国内其他高校和中科院创建实验室,有的回到了母校。
作为学科负责人,刘宝需要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在他看来,“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必须依靠多学科交叉和不同专长成员的密切合作来完成。”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引领身边青年教师,也引进多名高水平青年教师,为东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持续高水平发展积蓄力量。
“东北黑土地养育了我,我对家乡有深刻的了解,也有无法割舍的情怀。我坚信东北地区的发展前景,甘愿守护这片黑土地。”刘宝通过身体力行影响着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