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过年了。每到这时候,就不禁想起儿时的年,蒸黏豆包那热气腾腾的情景,始终令人难忘……
蒸黏豆包,是那时春节前家家户户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这不仅是因为黏豆包是北方地区具有特色的一道美食,更重要的是黏豆包有着蒸蒸日上的寓意。另外,黏豆包的形状是圆圆的,过年的时候吃,既象征着一家老小的团团圆圆,也象征着和和美美的日子,借此表达一家人幸福美好的心愿。俗话说“黏豆包一蒸,这年味儿就来了”,所以黏豆包也被称为“年”豆包,意味着年年好运来,生活更美好。由此,蒸黏豆包便成为忙年这一环节中极有规模的大事。
在奶奶家的乡下,过年之前的淘米磨面自不必说,蒸黏豆包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这之前,只要谁家淘米了(黄米需要用水泡,然后淘洗干净,控干水,再磨成面),都会跟乡邻知会一声,大家心照不宣,似乎也已经约定俗成!当时,每一家都像竞赛一样尽可能多地淘米,你家几斗他家几升,从数量与规模也能够显示哪一家日子过得繁荣。可这却给包豆包出了难题:每家炕头上都发好大一盆面,有的两盆三盆,还有的人家甚至用小缸发面,可想而知要把那么多面包成那么小的豆包,一个两个人怎么能够完成得了?淳朴的乡民更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就那样左邻右舍一呼百应,相互支援,依靠大家的力量,这件事也就轻轻松松地完成了!
我清楚地记得,奶奶家蒸豆包的那一天,有七八个姑姑婶子大娘们一大早便带好花花绿绿的围裙集中到奶奶家里来了。她们早已经分好了工,包豆包的围着奶奶家那张长方形炕桌坐好后,便挽起衣袖,揉面的揉面,包的包,一双双灵巧的手揪起一块块黄米面,团成团,再将面团在手间转成小窝窝,舀一勺豆馅放进窝窝里,再麻利地两手一合,使劲攥几下,一个豆包就完成了。在她们响亮的旁若无人的嘻嘻哈哈间,一个个匀称精致的豆包便已端坐在桌儿上、帘儿上了……
这边包着,有人负责把包好了的豆包转移到厨房里去,在大锅的蒸屉上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列起来,这个过程叫作“装”(装读四声),有挤满的意思。据说只有这样装,黏豆包蒸熟后才会立体饱满且紧实不塌陷!这时候,奶奶把火烧得旺旺的,红红的火焰在灶膛里快乐地跳跃着,跷起脚跟,伸长火舌,尽情地舔舐着锅底。只一会儿工夫,丝丝缕缕的蒸汽便从锅盖的缝隙钻出来,厨房里便开始雾气缭绕。待时间一到锅盖打开,浓浓的热气翻滚而出,一股诱人的香味也随着掀起的热浪瞬间笼罩了整个厨房。那味道真好闻,是家的味道,更是年的味道!这时候的厨房,几乎是对面不见人,但干活的人一点儿也不受影响。只见两个人熟练地用手蘸着凉水把锅里的豆包一个个用筷子夹开,并放到高粱秆串成的长方形大帘子上,待帘子摆满,两个人把它抬到外面去自然冷冻……
蒸熟了的黏豆包,仿佛浴火重生,完全变了模样,金黄黄,油汪汪,圆圆的,还亮亮的,且香气袭人。我特喜欢咬热气褪去之后黏豆包的那个圆圆的顶,不仅黏黏糯糯,甜津津的,还很劲道,好吃极了!我真想一个一个地咬下去,可是每次都只能咬到一个就被严厉制止了。因为这样子不仅吃相难看,也糟蹋了剩下的部分,这是父母最不能容忍的。
每年从元旦开始,北方便进入隆冬,而春节之前,大约是三九四九时节,天气的严寒基本达到了极点。有一句顺口溜说“三九四九,冻破石头”,那种冷是直入骨髓的,虽说冻破石头有点夸张,但小小的黏豆包,拿到外面去只一会儿就冻得硬邦邦的了,这也是事实。这时候哥哥就用小锤子把它们敲下来,两个一组、三个一排地装进干净的大缸里……至于什么时候吃,是直接放进锅里蒸着吃,还是油煎着吃,那就是奶奶说的算了。不过如果想吃了,也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得到,奶奶那么宠我们,怎么会不满足我们的要求呢。
年年过春节,年年包豆包,年年做豆腐,在当时当地,这是最隆重的忙年活动,也是最有年味和仪式感的事情。相比现在的年,无论是物质的丰富,还是形式的多样,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应该说是过去的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浓浓的节日气氛,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彰显着中华民族团结繁荣昌盛的盛况。人们脸上洋溢的是幸福,是快乐,还有作为中华一分子的自豪与骄傲。寒来暑往,种在孩童心中的乐趣,童年的单纯与纯粹,就如蒸豆包的情景,总会适时地一幕幕从心底里翻腾出来,因为年又来了,年味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