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提振高质量发展“精气神” ——看四平市厚植文化软实力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崔维利 王纪佳 杨率鑫

2024年03月01日

四平旗帜广场。 李坤 摄

“四平好人年度人物”颁奖活动现场。 李坤 摄

四平文旅融合项目——“仁兴里”沉浸式文旅街区。李坤 摄

四平“松辽剪纸”作为东北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典型代表,历经数代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16年列入吉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形成族源神话、民族历史、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多个系列,“松辽剪纸”团队曾创作百幅“剪绎伟大精神谱系”作品进行全国巡展。 图为全国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期间,四平松辽剪纸作为全国唯一入选的非遗剪纸现场展示。 周永志 摄

四平满族民俗文化活动。李坤 摄

2023第五届四平冰嬉节活动现场。李坤 摄

四平梨树县被中国曲协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二人转之乡",梨树二人转历经300余年传承至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 李坤 摄

文化自信,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赋能,必将提振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英城四平,文脉悠长。广袤黑土地,滔滔辽河水,涵养了雄浑硬朗的城市底蕴,满乡古韵与红色精神在此交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底色。

近年来,四平市将全面加强文化建设融入文化强国大格局之中,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文化保护传承,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丰富优质文化供给,创新文化融合模式,造就了更加从容的文化自信。在建设现代化新四平的征程中,文化正释放出更加厚重的能量。

赓续千年文脉——

城市名片“亮起来”

城市之魂,文以铸之。一座城从2300年前的燕云古道走来,文脉绵延弦歌不辍,红色文化、满族文化、二人转文化、黑土地文化、非遗文化和谐共生,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在此孕育生发,造就了“文化四平”的城市底蕴。

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英雄城”,红色文化声名远播。

四平,因“四战四平”战役凸显英雄本色,进而占据中国历史一角,铸就了光耀千秋的“东方马德里”“北国英雄城”,红色文化成为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精神内涵。四平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续写红色文化崭新篇章。举全市之力打造红色地标城市,以红色文化建设为引领,以红色文化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带动历史文化游、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冰雪旅游,带动四平市全域旅游发展。统筹开发和提升改造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塔子山战斗遗址、旗帜广场等12处红色教育基地,投资1423万元实施四平战役纪念馆数字化改陈提升改造项目,以“为新中国而战”作为基本陈列大纲主题,将四战四平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诠释得更加精准;设计红色主题的城市形象标识系统,建设旗帜雕塑广场。雕塑位于京哈高速四平出口位置,四面旗帜以跌宕起伏的造型,迎风招展,以“红色旗帜”展现英雄四平的形象符号,推动红色地标、红色标识融入城市景观、融入城市形象。

从悠久岁月中走来的古韵满乡,满族文化深厚绵长。

作为满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四平素有“清后故里,凤起之城”美誉。依托全省唯一一个满族自治县即伊通满族自治县,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叶赫满族镇,深入挖掘满族萨满文化、满族民间故事、满族传统服饰旗袍、满族剪纸、满族饮食、满族婚俗等文化内涵,持续加强满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农历十月十三,是满族传统族庆日——颁金节。每年的这一天,伊通县各满族特色村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第386个颁金节当天,中国·伊通庆祝满族颁金节暨首届满族美食文化节在河源镇榆树村举行,传统满族八大碗、火锅,著名的满族甜点萨其马、太阳酥,特色食品苏耗子、玻璃叶饼、黏豆包,满汉全席等满族传统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以打造满族特色村寨为契机,弘扬满族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依托满族文化资源底蕴,重点打造文旅精品线路,“伊通县满乡春之旅”线路入选全国11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叶赫故里·满乡风情”线路已纳入“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在沃野千里中孕育的“东北粮仓”,黑土地文化特色鲜明。

广袤的黑土地是国之宝藏,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从2007年开始,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支撑,四平开始了黑土地保护的研究和探索,持之以恒的探索,淬炼出意蕴深厚、影响辽远的“黑土地文化”。它依黑土而生,因保护而兴,凭执着而深,携初心而行,使东北农耕文明更加厚重丰满。随着黑土地文化愈加夯实,“中国优质玉米之都”四平的玉米文化也随之兴起:建设四平玉米文化展示中心博物馆、玉米特色小镇等文化载体,开发苞米哥吉祥物、主题邮票、玉米农民画等系列文创产品,举办四平玉米有奖征文、摄影大赛、青少儿风采展示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玉米文化,全面提升了黑土地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将地方戏唱响全国的“文艺热土”,二人转文化源远流长。

自清乾隆中叶至今,历经300年的“二人转”发源于此,将“九腔十八调”唱响大江南北。四平梨树县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二人转之乡”,活态传承已有8代,2014年梨树二人转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这一特色文化瑰宝流传不息,四平市高度重视二人转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投入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建成梨树二人转综合活动中心,市级、县级设立二人转专项资金每年420万元,为院团建设、人才培养、剧目保护等夯实了物质保障。为进一步推动二人转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使干部教育培训更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四平市现已把“二人转”纳入干部学院主体课程中情景教学板块,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涵养品性、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

在不间断的培育下,梨树二人转演员频出佳绩,两度摘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为进一步统筹剧团改制、培育留住人才,2023年8月,四平市成立了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进一步推动梨树二人转发展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悠悠岁月中沉淀下“沧海明珠”,非遗文化历久弥新。

创立于1908年的李连贵熏肉大饼、起源于17世纪早期的满族珍珠球、植根东北民间传统文化的“松辽剪纸”、由元朝宫廷古方传承而来的藤草药酒……近年来,四平市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省级18个、市级109个、县级1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级84人、县级9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4个,市级传承基地和传习所21个。

聚焦以文铸魂——

文明创建“强起来”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四平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培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六马路小学校的课堂上,朗朗读书声饱含情愫,稚嫩而响亮,让在场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者、“阵地七勇士”之一的老兵刘启泉频频点头。之后,刘启泉老人和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那句当年战友们的共同誓言“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让同学们的眼中闪动着泪花。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正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开花结果。

近年来,四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充分利用“四战四平”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形成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争做时代新人的责任感。

四平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教育局和市文广旅局,命名首批四平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基地,其中有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别被评为社会实践基地和研学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围绕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和少先队员、共青团员重点群体,开展仪式教育;通过红色研学、红色观影、红色文化进校园、线上学习宣传等活动,培养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了哪里。” 四平持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对照《吉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及省评估通报结果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五有”(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标准,围绕同心“铸魂、暖阳、扶残、助学、护爱、富民、易俗、净美”8项任务要求,持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同心工程”系列活动万余场次。在全省率先举办文明实践专职公益性岗位人员培训工作,对全市69名公益岗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专职培训,提升文明实践工作能力。

点亮一盏灯,簇起一团火。四平市持续开展“四平好人 引领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连续8年举办“四平好人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活动,通过视频短片、人物访谈、现场讲述、文艺演出等形式,对每年度先进典型的事迹进行发布,并进行现场颁奖,生动展示好人好事。

近年来,全市共评选“四平好人”903人,“四平好人年度人物”及提名奖140人。同时,开展“最美人物”系列评选活动,市文明办会同各系统评选行业先进模范,先后评选“最美市直机关干部”“最美教师”“最美民族团结之星”“战‘疫’先锋”“新时代乡贤”等400余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2人获评“吉林好人”及标兵,王贵满、张木余等42人获评“吉林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卢宪刚、刘洪亮等13人获评“中国好人”,耿云瑶、丁华等5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为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价值导向,形成崇德向善、重信守诺的浓厚氛围,制定出台《四平市礼遇和帮扶道德典型的实施办法》,9条礼遇政策、7条帮扶政策为“好人得好报”提供制度支撑。面向全市大型商超、酒店等征集138家商铺对道德典型消费实行优惠折扣;协商全市6家收费景区对道德典型参观游览实行免门票;为近两年新入选的“四平好人”赠阅《四平日报》报刊。全市为每名“四平好人年度人物”发放奖励金1万元。在春节期间,在新媒体平台发布《致道德模范、四平好人的春节慰问信》,由市领导带队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四平好人代表,为他们送去关心关爱,并发放慰问金,礼赞他们的崇高品格。同时,持续开展“四平好人 引领风尚”主题宣传,在省、市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通过事迹报道、图文宣传、公益海报等形式,宣传报道身边好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用身边的凡人善举凝聚更多社会“正能量”。

丰富供给内容——

文化惠民“热起来”

推进文化繁荣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平市坚持创新艺术形式、拓展惠民渠道、鼓励文艺创作,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惠民文化活动中汲取精神伟力,厚植思想文化传播沃土,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将目光转向在大山深处的伊通满族自治县二道镇石场村,一场精彩又接地气的“村晚”热热闹闹地开场了。吹响清脆的唢呐,敲起铿锵的锣鼓,由当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快板、三句半等节目,让冬日的村庄一片欢腾。

石场村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农民“村晚”。每年一进入腊月,村民们就自发地开始筹备,报送节目、彩排歌舞、联系舞美音响……大家都为同一个目标忙碌着。2023年,石场村的“村晚”成功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并登上了央视频、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四平农村新风貌。石场农民“村晚”业已成为四平文化惠民活动的亮眼品牌,被省文旅厅评选为全省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并被报送文旅部,在全国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近年来,四平各项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吉林省市民(农民)文化节四平市系列活动年均开展150余场;丰富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创排的振兴乡村题材节目,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启动“光影惠英城,讴歌新时代”公益电影放映季活动,精选百余部主旋律电影,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放映;鼓励各地开展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俗活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的资源优势,创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举办“健康生活·悦动吉林”百姓广场舞大赛、第十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舞动四平·劲舞飞扬”千人广场舞展演等大型赛事活动,让百姓乐在其中。

雅雅九月,和风来拂。在四平,有一道文化风景线,因亲民、惠民、为民而名动英城,这就是在每个金秋都会如约而至的“九月鲜花”文艺展演周活动,因其多元、专业、出新而成为享誉全省的文艺活动品牌,从2006年至今,已历经18届的培育和传承。每年展演周期间,四平市各协会、文艺团体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城市地标英雄广场连续为广大市民带来多场文艺演出,展示一年来创作的、代表全市最高水准的专业文艺作品,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成风化人,让百姓乐起来、心灵美起来、生活好起来、城市热起来。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为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四平市着力推出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美术馆、朝鲜族艺术馆等,打造具有鲜明城市个性的文化地标;筹备数字化展馆建设工程,推进场馆提档升级;完成广播电视700M清频和地面数字电视播出,推动市广播电视台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电视节目实现数字高清化制作播出。

从蓬勃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到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四平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愈加响亮,也为文学、影视、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沃土。近年来,四平聚焦红色文化、满族文化、农耕文化、二人转文化等,推出一大批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文艺作品,乐和天地,直击心灵。

四平的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竞相奉献精品力作。创作舞台剧目5部,包括吉剧《陈翰章》、音乐情景剧《四平战歌》、玛虎戏《虫王祭》、大型满族风情组歌《美丽叶赫咱的家》和经典评剧《杨三姐告状》;完成3个大型吉剧《赵泽民》《双叶梅》和《保卫四平街》的舞台艺术剧本;每年推出二人转作品10余个;创作的诗歌《云》获得金鸽奖;纪实文学《扶贫笔记》、书法作品《萧汉印蜕》、诗歌集《下游》、中篇小说《圣索菲亚教堂》获长白山文艺奖;诗集《又轻又小的美》获公木文学奖;短篇小说《革命烈士柳子奇》获金盾文学奖;短篇小说《去张村》获《作家》杂志第四届金短篇小说奖。

做好融合文章——

文化资源“活起来”

四平全面探索“文化+”融合新模式,立足新舞台、抓住新契机,让城市文化“会说话”,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探索“文化+教育”融合模式,面向全国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品牌。筹建成立四平干部学院,2022年学院通过中组部验收,成为吉林省具备域外培训资质的两家干部学院之一。按照体系科学、内容精准、方式灵活的原则,开发了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影像教学“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3年来,广泛开展各领域的教育培训活动,先后组织培训域内外党员干部15万人次。

探索“文化+新业态”融合模式。整合域内特色资源,让“老基地”焕发新生机。四平拥有百年工业发展史,是享誉全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红砖墙、高烟囱、粗管道,是工业时代留下的独特城市烙印。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工业企业整体搬离市区,留下了一间间日渐废弃的厂房,成为城市里的“工业锈带”。以北八马路19号闲置老厂房为基础,改造建设的知一·道东19号院文化艺术区,2020年正式运营迅速“出圈”,成为四平文化新业态的重要代表。

园区内建有“艺术创作中心”“文化创意剧场”“室内活动中心”“室外露营广场”等一批“798”形态文化主题建筑聚落,成为东北地区首家工转商使用的民营文化艺术街区。吉林省第一家室内马术馆、四平市面积最大的高端夜店餐饮品牌、东北地区最知名的脱口秀品牌……众多优秀项目纷至沓来,园区每天客流量超1000人,成了四平工业文化旅游区、城市夜经济消费区、四季特色餐饮街区、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和城市文化生活新空间。

探索“文化+旅游”融合新模式。为推动昔日商业老街重新焕发活力,倾力打造“仁兴里”沉浸式文旅街区,街区全长520米,占地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是全国首个采取户外720°穹顶式设计的文旅街区,12个舞台、9处美陈,饱含满族元素与东北文化底蕴。夜幕降临,“仁兴里”沉浸式文旅街区里响起激情澎湃的音乐旋律,在绚丽多彩的灯光笼罩中,一首首超燃曲目点燃现场观众的激情,大家跟着音乐,踩着鼓点,尽情狂欢。2023年6月1日开街后7天时间里,客流量、销售额双双突破百万,目前,共接待客流量达800余万次,带动周边商圈消费累计超过1.4亿元,获省级休闲街区、潮流街区、深夜食堂等称号。

以蓬勃兴旺的“仁兴里”街区为切入点,四平将文、商、旅、农深度融合,大力整合城中里巷、道东19号院、熙和九里、叶赫那拉城、塔子山战斗遗址等旅游资源,为游客设计出9条精品旅游线路,融“吃、住、游、购、娱”于一体,让市民、游客充分享受历史文化探寻之旅、红色文化传承之旅、自然美景揽胜之旅、温泉康养度假之旅、醉美田园畅享之旅、美丽乡村休闲之旅和夜游四平乐购之旅。

探索“文化+消费”融合新模式。以“文旅热”为契机,四平市通过发放各类文化消费券,让“流量”促进“销量”。2022年“国庆”期间,四平市发放10万文旅消费券,以“唱游四平·乐购英城”为主题,开展“2022年四平市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2023年1月,发放“冰雪娱乐消费券”5.8万张,总计80万元;2023年四平市非遗消费节活动,发放非遗消费券40万元,持续刺激文旅消费市场。

探索“文化+产业”融合新模式。文化产业作为四平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区域经济繁荣提供不竭动力。四平市以培育打造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产业品牌为抓手,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全链条振兴,以第六批吉林省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四平市金谷大厦网红文化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正在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上蓬勃发展。

憨态可掬的松鼠摆件、沉稳持重的麋鹿台历、威武霸气的老虎“手枪”,还有木剑、登山手杖、圣诞树、相框、烛台……打开吉林省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产品陈列室的大门,上千个品种的木制工艺品豁然入目,令人惊叹。2004年,吉林省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董事长宋喜君将东北传统民俗文化与淡彩木雕相结合,制作出木制工艺品,连续多年销往北美、欧洲,市场覆盖30多个国家,深受顾客喜爱,国际订单大批涌入。2012年,百隆首次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至今已连续10年获此殊荣;2014年,被列为吉林省第四批“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产品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2021年,被评为吉林省版权保护示范单位。

四平市致力于将百隆培育成工艺美术行业的骨干文化企业,指导企业顺利通过2023年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复核工作;政府与百隆公司积极对接,计划打造木雕工艺品陈列馆,开发四平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

释放精神伟力——

文化红利“多起来”

文化如水,上善利人;文明如潮,浩浩荡荡。文化建设如明灯般闪耀,照亮了四平全面振兴之路,多重“文化红利”正在不断释放,向世界展现着文化底蕴与时代潮流兼备的宏阔气象。

文化建设让悠久文明传承绵延。当辽河沿岸的农民画在国际画展上大放异彩,当李氏唢呐吹奏出沧桑变幻的百年乐章,当满族的花棍在六月六“虫王节”上翻飞舞动……千年文脉在四平大地代代相传,拂去了时空的尘埃,饱蘸历史的浓墨,挥笔写就“文化四平”的盛世篇章。

文化建设让经济发展持续攀升。以文化资源为根,文化产业大放异彩。一个个文旅项目、一座座文化园区、一批批文化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带动全市服务业整体跃升,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结构,已成为四平经济又一增长极,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四年居于全省第一方阵。

文化建设让精神给养更深更广。在战役纪念馆中,在烈士陵园里,在塔子山上,在问耻钟前,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红色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每年几百万名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听党课忆党史,爱国爱党的情怀愈加热烈浓郁,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滋养出立德立身立业的赤诚信念。

文化建设让对外开放有声有色。以文化交流活动为“窗口”,四平正在不断刷新着对外开放的“朋友圈”。参加我省与浙江开展的“千万游客互换”暨长三角地区文旅交流推介活动,与福建开展的“浪花爱上雪花”吉林省文旅东南地区交流推介活动,与四川开展的“金色对角线 吉风碰蜀韵”吉林省文旅西南地区交流推介活动,与香港、澳门开展的“精彩吉林·情满香江”主题推介会……四平带着厚重的满族文化作品、精彩的二人转表演和独特的非遗项目,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活动,搭建起沟通合作的平台,推介四平文旅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建设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引育留用,一场文化人才强基升级战在四平拉开帷幕。利用现有空余事业编制引进文化、艺术、旅游、体育等方面专业人才,建立引进人才信息数据库,完善人才基础信息;建立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潜能;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积极为人才争取国家和省、市级荣誉。如今,全市已涌现出武亚和、金广山、张伟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人才领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标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