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集聚创新“强磁场” 构筑科技“新高地”

本报记者 王丹

2024年06月11日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在大厅的一侧,一台酷似娃娃机的大型仪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省工研院投资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欧阳英伦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是研究院最能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系列产品之一,它是利用超快激光研制系列三维光电子集成芯片开发的一款专业设备,利用高精度光机电协同控制技术、光束稳定性控制技术以及误差预测与补偿等技术,可以解决蓝宝石、石英等典型硬脆材料的高精度、高品质制造需求。”

而在大厅的另一侧,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有机电致变色材料、飞行模拟器……一系列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创新成果,正是省工研院以产业技术为“棋盘”、以项目孵化为“棋子”下的一盘“大棋”。

过去,科研技术与成果转化总是“隔河相望”,看似不远的距离,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不少无奈。进入“十四五”,国家提出,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省成立了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是由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目的是充分发挥吉林产业、科技、人才优势,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全方位服务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为了推进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我们又成立了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卢怿实说。

承载着全省人民对科技创新的热切期待,科研成果与行业需求紧密契合,省工研院助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推出一批创新成果。

——生物质基超级电容炭作为一汽集团和省工研院孵化的首个双创项目,目前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引入该项目,给予定制孵化服务,提供办公场所,多次组织参与中国汽车创新大会等专场路演活动,拓宽应用场景,对接供需资源。稻壳制备超级电容炭原创技术,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在超级电容炭领域的技术垄断,在国内首次实现生物质基超级电容炭规模化生产,解决高端炭材料进口“卡脖子”问题。

——电致变色薄膜和超快激光加工装备项目是吉林大学科研团队科技创新成果,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积极跟进对接,以共建中试平台和进行股权投资等方式,让这些科技成果留在本地转化,并引入珠海水发兴业新材料等域外企业,推进合资合作,促进产业化。

——长春光机所光电信息产业园专业从事CMOS相机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孵化与投资工作,向入孵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导师辅导、投融资等专业化链条式服务,已引入孵化了长光辰芯、长光辰英、长光华大等18户企业,年产值超8亿元。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对光电信息产业园实现控股收购,充分赋予入孵企业创新要素资源和产业链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专业运营,积极服务全省光电信息产业,助力发展壮大。

……

实际上,这只是省工研院在引领科技攻关、集聚平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上的缩影。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省工研院一步步发展壮大,持续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我们将聚焦吉林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数字产业等四大领域,以培育成果转化产业化生态为目标,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制高点。”省工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崔晏宁说。

推动科技攻“尖”,赋能产业攀“新”。目前,省工研院充分借助我省政策优势,建立了人工智能及智能机器人、光电子及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及新型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参与了中俄科技园、中白科技园等园区建设;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设立了1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积极赋能我省优势产业。

“省工研院将进一步提档升级,聚焦功能定位,实施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扩大开放合作,通过加强专业孵化器、中试中心、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卢怿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