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站在利国利民高度,认真看待体重管理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积极回应国家倡议,营造社会支持性环境,提升体重管理能力。
“体重管理”不仅是个人私事,还成了国家操心的“公事”。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自2024年起,力争三年内实现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
“体重管理”是营养科学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合理科学方法使人的体重达到健康标准范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肥胖和超重问题日益突出,肉眼可见的“小胖墩”“将军肚”逐年增多。数据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不仅影响个人的外貌、身材,还会诱发多种慢性病。研究表明,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还有心脑血管疾病及部分癌症都有关系,是这些慢性病的致危因素,同时因肥胖诱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肥胖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而且影响经济发展,增加直接和间接经济成本,前者包括医疗费用,后者包括因肥胖导致的过早死亡和生产能力丧失等。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成为经济发展的负累,应引起广泛重视。
国家向肥胖“宣战”,意味着大家要站在利国利民高度,认真看待体重管理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积极回应国家倡议,立足创新科普形式、积极营造社会支持性环境、提升体重管理能力等举措和目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认知,优化体重管理模式,为科学管理体重提供更多智慧化和个性化支持。
再好的公共政策,也需要个人积极行动来配合。从医学角度来看,减肥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方法,必须强化科学理念、久久为功。科学管理体重主要有三种路径,即适当运动、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如何选择因人而异。我们不妨征求营养健康专家的建议,结合国家政策,采纳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尽快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