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明媚,刚走进长白县二十道沟村,就能听到村落的一角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整个村落也因此弥漫着欢乐祥和的气息。
循着这欢声笑语,记者走进了村里的互助养老大院。这里是一座朝鲜族风格的建筑,大院里共22个房间、44套床,食堂、洗浴一应俱全。
“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我和老伴住得很舒心。”76岁的姜明花正与老伴闲聊,看到记者,她满脸笑容。“我自家还有3亩来地,已经好几年不种了,山坡地都是石头。”姜明花说,她2016年住进了互助养老大院,自从搬进来后,自己觉得特别幸福。
“一天8元钱,俺们的低保就能负担。食堂的伙食也不错,有时候一顿饭有5个菜。”每天吃完饭,姜明花老两口就串串门,或是在村子里散散步。
二十道沟村地处鸭绿江上游,是边境上的贫困村,共有贫困户35户54人。贫困人口当中,60岁以上的老人达42人。年老和病残,成了该村贫困的主因。农村低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以及惠农政策各项补贴等,是村里贫困老人的全部收入。
为了精准帮扶,省总工会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帮扶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机关党委负责研究制定帮扶工作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帮扶项目进展和推进、效果评估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帮扶期间,省总工会立足于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选准精准扶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保今年的帮扶任务在责任、措施、项目、路径、时间上精准落实到位。
2016年,省总工会投资312万元,为二十道沟村建设一座近987平方米的互助养老大院,通过采取“自愿(自愿入住)、自主(自主管理)、自理(互帮互助)、自给(良性循环)”的“四自”方式,为年龄偏高、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的35户贫困户提供了满意的养老条件,解决了吃、住、暖、乐等生活困难,过上互助式的生活。
目前,互助养老大院为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这种由村级管理,解决贫困户居住生活困难问题的互助养老大院,在白山市尚属首家。
下一步,省总工会将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帮助村集体经济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可持续发展道路。搞好脱贫规划,从发展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增强“造血”功能,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形成脱贫产业,最终脱贫。同时,发挥工会组织的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劳模为贫困村送种养殖业技术,送医疗义诊等等,为他们排忧解难,确保村民享受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带来的成果。
/吉林日报记者 聂芳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