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关东马市

□高于飞

2024年12月28日

《关东马市》 杨术范 作

马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奋发图强,诸如“马到成功”“龙马精神”“一马当先”等无不充满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马尤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马得到了有效保护,繁殖也随之加速,也就有了马的互换和交易。

最初是边界地方以物易物,用瓷器、丝绸换取马匹,渐渐地,从民间个人到官方参与,开始有了固定地点,形成交易市场。清朝时期,在辽宁境内形成规模很大的市场,统称辽东马市,延续到现代后,以铁岭叶茂台镇畜牧交易市场最大,周成交量在千万匹。

在吉林,同样形成以马交易为主,其他为辅的大型畜牧交易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有长春东大桥马市、绿园区的火烧李马市。而长春近郊的范家屯马市最为有名,当时被誉为“关东第一马市”。

20世纪80年代开始,范家屯马市衰落,东大桥马市、火烧李马市也因城市的扩展逐渐退出市场。此时,长春西部的公主岭市双龙镇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一个以马为主的畜牧交易市场。双龙镇马市成立于1985年。最初在镇政府后侧的菜园子辟地30亩,后因交易量增加,双龙马市搬迁到双龙粮库南侧,占地40亩,扩大了规模,分成物流区、牛羊交易区、家禽交易区、小商品交易区、餐饮区等。在之后的发展中,双龙马市不但成了以马为主,牛、羊、家禽等为辅的农畜产品交易中心,还成了东北著名的牲畜交易市场,其辐射更远、交易量更大、农产品更丰富,被誉为“关东马市”。

随着每家每户开始圈养马匹作为畜力,繁殖日渐增多,马市就起到了很重要的调剂作用,许多人因没有畜力而需要购买,马繁殖增多后也需要售卖,因此,出现了以马市为依托的贩马经纪人,被称为“牙纪”,也叫“马贩子”。

“马贩子”活跃在马市,充当交易的中间商,虽然有买卖通吃的说法,但好的一方面是给买卖双方提供了方便,提供了供求信息。“马贩子”大都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善于谈判讲价,多年混迹于马市,有相当专业的相马知识。双龙镇马市就常年有一批外省的老客(大的客商),他们采购中有一部分是靠这些“马贩子”提供,而市场上出售的散户中也有一部分卖给了“马贩子”,“马贩子”挣到了中间差价,甚至有两面通吃的,但在客观上,他们也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方便。

“马贩子”孙师傅打小就干这行,至今有70多年了。

孙师傅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父母都去世得早,他成了孤儿,被表哥收养。表哥的邻居有一位是赶大车的,姓胡,也贩马。胡老板子每天都赶大车出去,回来时车后边就拴着几匹马。少年时的孙师傅一见那些马就喜欢得不得了,总是围着马儿兜兜转转,有时趁哥嫂看不见,也割些青草喂马,他喜欢马儿跟他亲近时“咴咴儿”的叫声。偶然的一次机会,表哥一家出去走亲戚,要好几天才能回来。胡老板子上马市,他就跟着。年少的孙师傅机灵、勤快,能帮胡老板子看摊儿,经管马匹。胡老板子还有个独门活儿,那就是相马,在马市有一号。那时的孙师傅耳濡目染,加之他聪明、实打实地喜欢这些马,他也渐渐掌握了一些相马技艺。

胡老板子游走于各个大马市,有时约上几挂大车一起出去,边走边互相打诨,唱唱咧咧、呱嗒呱嗒行驶在路上。每到一处,他们就住在大车店。大车店有二人转,有说书的,有跑江湖的,很热闹也很复杂。那时,他们听各种江湖故事,听各种口音的打诨,潇洒、恣意。小小少年一天天长大了,他入道很快,砍价、断肉,推断出肉率误差不超过10斤。胡老板子有“孙小子”这么个帮手,干得顺手,挣了不少钱,当时人人称道。胡老板子死后,孙师傅娶了胡老板子姑娘,两人相依为命,互相知疼知热。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年,孙师傅的媳妇难产,大人孩子都没有保住,孙师傅受了很大打击……

或许生活原本也是鸡飞狗跳的,月缺月圆才正常。有时关了一扇门,却悄悄开了一扇窗。

孙师傅周旋于各大马市,是马市上赫赫有名的大马贩子了。辽宁抚顺马市、辽中马市、大同马市、长春东大桥马市、小房身马市,他都是常客。范家屯马市兴盛时他更是长期住寨,在马市是绝对的“扛把子”人物,虽然年龄大,但他不去,那些大贩子都不交易。

做牙纪,需要有相当高的相马水平,马的好赖、年龄、产地、出肉率都需要熟悉。小散户买马、卖马,自己并不太明白自己的马值多少钱,怕被捡便宜,不懂的只能是漫天要价。而马贩子却知道市场供求信息,能够掌握价格高低,加之常年游走于马市,既懂得相马,又熟络各个经纪人和大客商收购底线。这样一来,有许多小散户就会请到他们,能卖个公道价,也不后悔。

孙师傅有时也给老客做主。他在双龙镇马市的威望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是相马高手,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有人格魅力,他不吃独食,办事公道。这个行业没有学校可以教,许多半大孩子常常跟在他身边,他也就把相马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孙师傅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先做好人品,不可啥钱都挣。”就这样,孙师傅不只是个响当当的“活招牌”,还培养出了许多徒弟,帮衬的人不计其数。可他多数时候偏向那些小散户,小散户把孙师傅当成主心骨,买卖都找他帮忙参谋。孙师傅也没让老客吃啥亏,总是把最有把握的良马推荐给他们,不论哪个老客,只要找到他,他都能以最快的时间把车装满,而且质量没得说。在那个年代,马市交易是需要马照的,马照即是马的身份证。孙师傅亲力亲为看好马照,把好关,防止买到偷盗的马,也从没出过差错。如今,孙师傅早已衣食无忧,仍旧把道义、诚信看得最重要。

马市是个江湖,市场纷争、打架时有发生,有时也会大动干戈。每当这个时候,孙师傅总是挺身而出。孙师傅人高马大,声如洪钟,在马市很是压茬,说话有一定分量,也帮助平息和调解了许多大的纷争。

孙师傅还是马市唯一精通交易暗语的人。以前马的交易是需要暗语的,不能面对面砍价,都穿着长袖筒的衣服,双方袖筒对袖筒,用手指在袖筒内划价——手指除表示1—5外,挠表示6,捏表示7,叉表示8,勾表示9……

孙师傅的相马技艺可不是徒有其名。马的品相是相马的第一步,马长的周正、胸宽、背硬是其中的标准。“远看一张皮儿,近看四个蹄儿”。马需要强劲的四条腿和四个蹄子,才能够跋涉在崎岖的山路、河流浅滩。在马市交易中,必不可少的程序便是掰开马的嘴,通过牙齿推测出马的年龄。孙师傅能根据马的牙口看出其中奥妙:一岁门中生,二岁乳隅生,三岁乳牙换门牙(两侧剩二奶牙),四岁一对生,五岁奶牙掉,六岁满口牙,七咬中隅,八咬边,咬断中隅十二三,就是老马了。牙齿磨光板那就是更老的马。其他如马的颜色、身条等相马的规律,也都是在相马实践中口口相传。

近些年,双龙镇马市规模逐渐扩大,声名远扬,日交易量都在千匹以上,成功带动了小镇的经济。马市每周三开集,各地的人都聚集于此,饭店、旅店爆满,小商、小贩聚集。大车店与时俱进,装修得干净利索,像宾馆一样的环境,不论几点赶到集市,都会有丰盛的饭菜;不论多少马匹,都配备有标准的马棚。人不遭罪,牲口也不遭罪,这就是时代的进步。马市的人气还带动了农副产品的流动买卖,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各种手工制品如柳条筐、鸡轱辘、炕席、簸箕等,以及鸡蛋、鸭蛋、鹅蛋等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带动了一方经济。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买到心仪的马匹之时,也带来了各地美食,丰富了地域文化的林林总总……

今天,饱含着历史深情和文化魅力的关东马市的故事,仍在热热闹闹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