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曲曲新音汇交响 ——我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融合发展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徐慕旗 张鹤 何泽溟

2025年02月07日

新春刚过,吉林这块白雪覆盖的黑土地上,正孕育着春的生机。

走进实验室,科研人员专注投入前沿课题研究,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实验,都承载着推动科技进步的使命;

移步高校课堂,学生们已不再仅正襟危坐于书桌之后死记硬背,而是实地走进工厂,在实践中收获学习的乐趣;

现代化生产线上,不断产出的高科技产品凝聚了强大的创新力量,这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激昂号角中,我省立足实际,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四位一体”深度融合。多元场景下,创新的曲曲新音汇成了释放协同倍增效应的发展交响曲。


一场深耕光学赛道的持续攻坚

春节假期过半,大街小巷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探测部副主任吴小霞结束休假,匆匆返回到工作岗位。2024年年底,她所在团队承接了清华大学6.5米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主镜系统研发项目。

“时间紧,任务重,一系列技术攻关等着我们呢!”吴小霞快人快语。实验室内各种精密仪器设备已准备就绪,她麻利地换好工作服,一头扎进实验中。

为更好了解这支团队,记者采访了团队带头人、长春光机所副所长王建立。

“这是我们在新架设的望远镜前拍的合影。”在办公室,王建立向记者介绍。照片中,地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如同仰视天空的巨眼,努力探寻着宇宙空间的无限奥秘。

曾经,我国地基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研发水平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春光机所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定下了研制4米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的宏伟目标。所里创新采用“揭榜挂帅”形式,公开征集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当时,作为青年科研骨干的王建立勇担重担。

“恰逢所里创新确立了‘硕博连读研究生预先留所培养模式’,为团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吴小霞就是其中一员,现在已经成为团队骨干力量。”王建立说。

交谈间,王建立从书架里拿出厚厚一本材料给记者看:“那时候,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都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了,把它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这些材料不仅转化为卓越的创新成果,更将其中蕴藏的执着精神代代相传。

多年来,团队取得了大口径反射镜主动支撑技术、大规模自适应光学技术、高精度稳像技术、先进图像复原技术等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为让项目技术成果持续发挥牵引作用,团队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基4米级大口径光电成像探测技术自主创新研究平台,为更大口径望远镜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编写、翻译了多部专著,有力支撑了所里自适应光学、主动光学等学科建设。

“所里对像我们这样的团队给予了极大支持,让我们心无旁骛搞科研。”王建立欣慰且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团队规模已扩充至百余人,人才辈出。“我们先后参与了20余台(套)米级以上地基光学望远镜关键技术研发。同时,依托专利技术成立的长春长光奥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了我国深制冷大靶面科学级sCMOS相机,解决了高端国产相机自主可控难题……”

鼙鼓催征,一场深耕光学赛道的持续攻坚正在加速。


一次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生产线上,多台机器人组成“焊接大军”,机械巨臂灵活舞动,钢花飞溅里一个个焊点熔接快速完成;安全线外,学生刘海洋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操控屏幕,通过参数调整、点位校准等操作,保障机器人不“打架”……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仿佛置身于机器林立、机声轰隆的现代化、科技感十足的汽车生产企业。

“中心是由学校与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红旗轿车零部件智能生产线,为红旗HQ9、EHS9两个车型生产地板部件。”全国技术能手、中心负责人柏淑军说。

目前,学校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不仅拥有高端产业智能化真实生产线,还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设计了“训练岛”“技能岛”,指导相关专业学生通过实操学习和锻炼后,掌握智能装备维护、保养、集成等所需技能。

“我们通过把汽车零部件生产融入教学场景,在真实装备支撑下进行实训,让学生们快速提升技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真正实现了入校即入厂,出校即上岗!”柏淑军一边穿梭于学生们的工作点位一边介绍。

几名学生因紧张,操作显得比较生疏,柏淑军立刻上手,耐心地演示了一遍相关步骤,并详细为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纠正。

在智能产线另一边的封闭区域,一间间精致的实训室格外显眼。“这就是按照智能生产线各环节分解成的‘训练岛’和‘技能岛’。”柏淑军说。

实训室里课桌椅子整齐地排列,学生们或围绕手中的零部件交流、或在操作台动手实践,或埋头于书本,不时探讨着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生们通过400多学时的控制器、工业机器人、工艺设备的编程、调试、集成等模块化实战课程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智能生产线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功能整合。”柏淑军说。

既是校中厂,也是厂中校。作为东北地区首家公办职教本科高校,学校和数家龙头企业共建了多个产学研基地,这些覆盖了全校30余个专业的企业级高水平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开展产业技术高端科研,推动学校办学与企业发展“双向奔赴”。

采访结束记者走出校园,机器的轰鸣声仿佛依然在耳边隆隆作响,汇聚成产教融合的有力脉动。


一条生产线背后的多元融合创新

机械臂划出一道道精准的轨迹焊接车体,智能运输车往来穿梭运送部件,工人手持5G智能终端核对车体参数……春节刚过,长春市西郊轨道交通生产制造基地的高速动车组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火热又充满科技感的生产图景。

在时速350公里智能动车组生产线,中车长客技术专家王雷指尖轻触屏幕,一组三维动态模型瞬间展开。他俯身从工作台上拾起一块泛着金属光泽的板材,屈指轻弹,清脆的嗡鸣声在车间回荡。

“目前,‘复兴号’车体采用全新一代铝合金材料,转向架应用碳纤维复合技术,牵引系统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100%。”王雷自豪地说。

这背后是我省布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与1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形成的创新矩阵的强大支撑。近3年,已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27项,获得授权专利892件。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以中车长客为龙头,268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王雷说,一汽解放研发的耐低温电池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攻关的高精度激光传感系统,通过产业协同机制注入高铁产业链。长春理工大学设立的“高铁光学检测”特色学科、吉林大学创建的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研究院,每年为行业输送千余名专业人才。

吉林轨道交通产业之所以在全国乃至世界保持领先地位,得益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垂直创新体系。

近些年,中车长客从“吉林制造”到“吉林智造”一路走来,离不开创新驱动和技艺传承。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万君对此感受颇深。

来到中车长客焊接实验室,李万君正躬身调整着激光焊接设备的焦距。他布满老茧的右手稳稳握住校准仪,左手五指如钢琴家般在控制面板上跳跃,围观的青年技工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

如今,李万君又多了一重新身份——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近年来,依托我省“双师型”人才培育工程,全省1520名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将车间里的“绝活”转化为教材里的案例。

夜幕降临,试车线上的动车组列车如银色蛟龙般划破暮色。从新中国第一辆地铁到世界领先的智能高铁,中车长客通过产业、教育、人才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飞驰”。


记者手记:

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发展的浩荡春风里,我省科教优势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体制机制日益完善,为成果落地转化保驾护航,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条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教育和科技的良性循环链条正稳步构建,形成强力引擎,推动我省向着全面振兴的光明未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