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是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承载着传统文化,见证着历史变迁,是独特的“活文物”。保护好它们就是守护历史、留住乡愁。
日前,吉林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古树名木保护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力争到2026年底,吉林省古树名木建档率、挂牌率、管护责任落实率均达到100%;到2030年,重点古树群和所有濒危病弱古树得到有效保护,建成古树(群)公园15个。
古树名木是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承载着传统文化,见证着历史变迁,是独特的“活文物”,被誉为“绿色的国宝”。吉林的古树名木虽然在数量上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却有难得的稀缺性。例如,汪清县树龄最长的东北红豆杉,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称得上是记录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活档案”;露水河畔的红松林是全国仅存、亚洲最大的红松母树林,平均树龄达200余年。保护好这些“有生命的文物”就是守护历史、留住乡愁。
近年来,我省严格落实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切实维护古树名木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例如,从2022年到2024年,吉林省连续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非法犯罪活动;去年,吉林省又对19株一级古树名木进行抢救复壮,改善了濒危古树的长势和生长环境。但也要看到,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还是有部分古树名木存在立地环境较差、土壤贫瘠、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抢救保护力度。
要多措并举做好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管理和系统性保护。一方面,针对古树名木长势弱的问题,实施抢救复壮工程,通过精准实施地上环境综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有害生物防治、树洞防腐修补、树体支撑加固等措施进行辨证施救,并根据古树名木的生长风险,采取加固护坡、避雷装置等预防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古树名木的健康监测和日常管护,利用智慧化管护系统,促进人防技防相结合,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卫星监控、无人机巡航、管护人员巡山相配套的天空地一体化管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