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发展要求,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科技教育以传授科技知识、塑造科学思维、激发科创意识为目标,侧重培养人的理性认知、逻辑辨析和实践操作能力;人文教育以增强人文素养、铸就人文精神、提升道德品质为目标,侧重培养人的人文情怀、价值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二者为教育之两脉,交织融合、互促共进。深刻理解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价值逻辑,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对于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转变教育观念,为协同育人筑牢思想根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树立全面育人观,注重育人的均衡性和综合性。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要注重精神品质、道德素养、情感认知的塑造,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要积极推进课程融合、教学方法融合、师资融合,破除学科藩篱,引导教师深刻理解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汇共生、协同共进关系,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类型教育,从而产生“1+1>2”的育人成效。要树立动态育人观,注重育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全面把握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敏锐感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趋势,适时调整育人目标,确保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牢牢抓住二者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助推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健全体制机制,为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推动工作协调有序、科学高效开展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完善跨学科教育管理机制。跨学科教育是实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其深层逻辑是促进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对“人”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目的是让学生的身、心、情、智得到协同发展。因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整体规划、协调和监督,形成合力,实现跨学科教育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有机统一。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调整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侧重于本学科成果和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对跨学科教育的实际表现和卓越成果进行全面衡量,并将其纳入岗位晋升评价范畴,用以激发教师参与跨学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将企业、高校、相关科研机构紧密联结,使得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得以共同参与育人过程,有助于打破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学科壁垒,推动知识交叉融合。面向企业构建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引导高校积极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科研资源支持;推动科研机构健全合作机制,完善成果转化体系;积极创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有效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育人提供平台支持和质量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为协同育人夯实物质基础。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关键要优化资源布局,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设施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在资金投入方面,应拓宽资金渠道、均衡资金分配。制定科学的资金分配政策,确保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能够获得相对均衡的资金支持,增加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文研究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的资助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育人项目发展,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助力其健康持续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优化师资结构,精准招聘和引进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鼓励现有教师拓宽知识领域,提升教学水平;建立教师交流机制,激励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共同开展教学研究项目,提高协同育人能力。同时,紧跟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发展需求变化,对教学设施进行定期更新和升级,以实现教学设施与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