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一场生命的绝地救援

本报记者 毕雪

2025年04月08日

“谢谢!多亏了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护理,孩子才能恢复这么快,这么好。”近日,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一科病区,来自长春市九台区沐石河街道段家村的陈女士不停地向医护团队道谢,并为他们送上锦旗。

这感谢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那就要从2月28日这天说起。

“医生,救命,我儿子突然发病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喊声传来,陈女士冲向导诊台喊医生。

年轻人名叫李峰(化名),今年25岁。此刻,他双眼上翻,牙关紧咬,四肢如触电般剧烈抽搐,身体不受控制地扭曲。

医护人员迅速响应。急诊医生立即冲上前,指挥着将李峰平稳地转移到抢救床上。“快,上心电监护!”护士熟练地将电极片贴在李峰的胸前,心电监护仪随即发出规律的“滴滴”声,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另一名护士则立即遵照医嘱为其上镇静,并进行生化检查。

李峰病情危急,经神经内一科病区专家团队的全面检查,确诊为FIRES综合征,即感染发热相关性、难治性癫痫综合征。“FIRES综合征治疗非常难,救治率非常低,即便是幸存患者,很多也会遗留很重的后遗症。患者如果没有被及时诊断治疗,发病24小时内就有可能致死。”郑昭时主治医师说。

为此,神经内一科病区主任刘松岩带领团队深入分析病情。现有医学文献中可参考的治疗案例寥寥无几。

治疗过程中,李峰的病情多次出现反复。“这个病很难治,我们尝试用了好几种药后都没有正向反馈,就像拳头打进空气里,病例很少,可参考性也很小。”郑昭时说。

对此,他们给李峰上了床旁脑电图监测,实时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李峰病情最严重时,需要每3小时调一次用药。

“有好几次,孩子病情发生变化,郑昭时大夫都下班回家了,还马上赶回来给调整处理。我们全家都特别感动,这不仅给了我们温暖,更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陈女士哽咽地说。

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医护团队积极探索新兴的治疗方法。“我们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寻找最新的诊治方法,还和国内权威专家线上沟通,力求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刘松岩说。

同时,护士们时刻关注李峰的病情变化,24小时悉心照料。因李峰插的呼吸机,在气管切开的地方总冒痰液,护士就一直守在他旁边,进行擦拭、呼吸道管理和排痰,每半小时为他翻身一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初见成效。李峰的癫痫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生命体征也趋于稳定。王立波教授介绍,像李峰这样预后好的病例特别少,而且他都不需要进行后续康复训练,气管切口恢复好就可以出院了。

经过医护人员一个月的努力,李峰终于迎来了出院的日子。

这场与FIRES综合征的激烈交锋,见证了医学的无限可能,也彰显了医护人员永不放弃的职业精神。郑昭时说:“虽然大家很辛苦,但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抢救生命不是最终诉求,我们更要解决患者的病痛,让他能够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