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杨睿天

2025年05月27日

民生问题,一头连着国家发展大局,一头系着百姓冷暖安危。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瞄准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和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设置改革议题、生成改革方案,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不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实施“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等,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加大创业支持力度,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新业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为此,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医疗保障改革,筑牢人民健康防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为此,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同时积极落实好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的政策措施,引导患者合理就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解决基层卫生院诊断能力不足的问题。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更好地保障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关系到全社会的幸福程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作出系统部署。答好养老这道“民生题”,必须加快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一方面,要健全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同时,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提升托育服务规范化水平,守护婴幼儿健康成长。儿童是未来的希望,托育服务关系家国长远。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计生协近日启动全国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2025—2027年),行动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年底,托育服务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托育服务机构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托育服务机构备案率明显提高,医育结合深度推进,托育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立足新形势新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托幼服务的投入,增加普惠性托位供给。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托幼机构,支持用人单位、社区等提供托幼服务。加强托幼服务监管,规范托幼服务市场秩序,积极探索联合执法检查、问题隐患动态整治、数字化智慧化监管以及信用管理“黑名单”等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方式,全面提高托育服务质量。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百姓安居托底。住房问题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品质,是民生之基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保持房价总体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