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长春光机所光电对抗部,在目标特性测量实验室,研究员李宁正带领团队调试设备。“我们很快又要奔赴外场试验了。”李宁说。
深入偏远地区,战风沙、斗酷暑、抗严寒……十余年来,李宁一直致力于光电探测科学研究。由于设备测试要求的特殊性,他的工作有一半时间是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进行的。
2007年,李宁进入长春光机所攻读研究生学位,研究光电探测设备总体设计及智能识别感知技术。彼时,国内外相关研究寥寥无几,很多环节都要从零起步。李宁跟随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积累了很多一手资料和宝贵经验。
读研究生时,李宁多次前往偏远地区开展新技术及算法的迭代验证,深知该领域外场试验时间长、条件艰苦,却从未动摇坚持的决心。2012年,博士毕业后的他选择留所工作,继续寻找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新方向。“国家在光电探测技术上有需求,我能尽一份力,觉得非常光荣和自豪。”李宁说。
2017年,李宁所在团队接到重大外场任务,需要在偏远地区连续驻扎45天。彼时,妻子预产期临近,他顾不上自己的小家,毅然选择随队“出征”。
在野外,单次试验动辄持续十几个小时,无论酷暑严寒,李宁总是从清晨忙碌到深夜,回到帐篷后还要立刻对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处理,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凭借这股拼劲,他带领团队在试验中积累了海量经验数据,推动了光电性能的循环迭代,为相关设备能力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年初,李宁奔赴西北参加外场试验,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外场春节”。面对紧迫的科研任务,他无暇与远方的家人视频拜年,每日裹着厚重的防寒服,在呼啸的冷风中调试设备、记录数据,全身心投入到试验当中。
困难未能阻挡科研的脚步,在这次任务中,他与团队收获了大量宝贵的实测数据和总体需求,为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后不久,李宁又参与国家重大任务,与团队深入偏远的无人区,历时37天的艰苦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得到用户高度赞赏。
2021年,某一国家重大型号项目招标,李宁带领团队成功竞标。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他冲锋在前,与团队高效协作,仅用1年完成研制,3个月完成鉴定定型,1年半内交付,成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光电技术空白。
多年来,李宁主持国家重大型号及创新预研项目20余项,参与大小外场任务120余次,在偏远地区工作时间达300余天,最长一次坚守了103天……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特性测量方面,首次实现了智能大气透过率预测、能量守恒点目标特性反演算法,以及定标精度传递模型的首次工程应用;在目标态势精细感知方面,开创了记忆跟踪算法,首次实现了多模态特征挖掘及融合识别、分类泛化及智能感知算法的工程应用。
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宁常常和学生们说:“做科研必须脚踏实地,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他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心存报国志,光电守苍穹”,这是李宁的座右铭。他用自己的创新与坚守,带领团队荒野“逐光”,向着科研高峰不懈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