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星河长明 辉映千秋 ——聆听东北抗联的烽火记忆和精神传承

2025年07月07日

吉林通化,浑江东岸,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与杨靖宇烈士陵园共同构成铭记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地标。

步入纪念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4支举向空中的步枪,象征着东北军民14年艰苦抗战的光辉历程,也是后辈以鸣枪礼的形式,向英勇的抗联将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这三个“最”字形容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

茫茫林海,皑皑雪原。80年前,3万抗联将士以冻僵的躯体为碑、染血的足迹为铭,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长夜里燃起不灭的火种。一个个倒下的身躯化为巍峨山脉,撑起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脊梁。

爱国救亡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中国东北,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危难之际,中共满洲省委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争取东北人民的解放。

“东北抗战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在领导,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毅然肩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同各武装派别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东北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抗日烽火遍燃东北大地。

在派出大批党员奔赴东北各地参加支持、协助风起云涌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派出杨靖宇、魏拯民、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李延禄等骨干力量,组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创建了磐石、海龙、珲春等十几支抗日游击队及抗日同盟军、救国游击军。

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面对日寇疯狂围剿,杨靖宇的抗日决心如熊熊烈火:“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1940年2月,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弹尽粮绝,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战斗五昼夜,面对敌人劝降,他大义凛然:“不必多说,开枪吧。”

选择牺牲,走向牺牲,向死而生。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14年,东北抗联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有这样一组数据,震撼人心: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3万东北抗日联军,牵制70多万日伪精锐部队。30余名军以上干部、百余名师以上干部壮烈牺牲。惨烈的作战,使抗联部队从最多时3万多人锐减到最少时不足2000人。

当白山黑水间的枪声化作黎明前的号角,一个民族在烈火中淬炼出永恒的星光。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在东北抗战中锻造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与崇高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展开和鲜明体现。”刘信君说。

信念如磐

盛夏时节,草木葱茏。隐匿于群山密林中的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无声诉说着那段用鲜血与信仰铸就的峥嵘岁月。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位于磐石市区以西20公里处、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抗联队伍提供了生存与战斗条件。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创建地,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的摇篮。

半掩在落叶中的营房基址、狭小潮湿的地窨子、蜿蜒曲折的战壕……沿着木质步道向山坳深处走去,一处处抗联遗址次第出现。“这就是当年抗联战士们的栖身之所。”循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李宁宁手指的方向,一处地窨子依山而建,潮湿的泥土墙上还残留着烟熏的痕迹。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由李兆麟将军和战友共同创作的《露营之歌》,生动还原了抗联战士艰苦的战斗场景。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除了面临日伪军残酷“围剿”,抗联将士必须面对的还有极端艰苦环境的严酷考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

孤悬敌后14载,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抵抗。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不惧艰难险阻、不惜流血牺牲,始终坚定执着、勇往直前?

是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坚定信念!

“50多天没有粮食吃”“百日未见油星、盐巴”“拧开子弹取火药消炎”。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忠实从事抗联历史研究多年,翻阅抗联将士的回忆录,他时常被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文字震撼。“东北抗联精神是彪炳史册的精神遗产,是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王忠实说。

1938年11月5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致敬电,称颂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位列其中。

自2021年起,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现代考古学的系统田野工作应用于革命历史遗迹,昔日东北抗联将士的生存状态与战斗场景愈发清晰可感。“截至目前,在红石砬子山脉南北两侧十五道沟谷内,发现东北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形成了以八家沟、二趟沟等为核心的庞大东北抗联遗址群,可以确认红石砬子遗址群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李宁宁的语气充满自豪。

如今,在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丰硕的考古成果已经转化为生动的展览。“我们充分利用红石砬子保存完好的遗址遗迹,通过主题展板、历史照片、珍贵的出土文物和专业化的讲解服务,将其再活化、再利用,让展陈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据馆长李秋虹介绍,博物馆(纪念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播模式,不断扩大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时代新生

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王德泰、赵一曼……翻开东北抗联英雄谱,一个个名字灿如星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组织好相关纪念活动,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凝聚正能量。

红色基因的延续,革命精神的灌注,让吉林这片黑土地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

通化市依托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资源,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教育引导党员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

磐石市持续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红色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市场,在传承红色基因中不断焕发新活力,在“红色引领、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推动下,先后荣获“休闲农业重点县”“县域商业领跑县”等称号;

……

山河永固,薪火长传。

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吉林这片热土上,东北抗联精神生生不息,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跨越时空,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砥砺新时代,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重要思想根基。

共青团磐石市委副书记马铖明是杨靖宇将军的曾孙,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发展机会,回到曾祖父战斗过的土地上。“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接过红色精神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传承抗联精神,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吉林振兴发展贡献力量。”马铖明说。

李红光纪念馆内,磐石市红光中学高一学生陈姝霏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抗联将士的英勇事迹。“为了保家卫国,抗联将士们不畏困难、不惧流血牺牲,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会把他们的故事继续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了解。”陈姝霏说。

“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

当长白山的松涛再次翻涌,那些被历史淬炼过的声波里,激荡着抗联将士用生命谱写的永恒频率,化作激励后人前行的永恒回响。

本报记者 赵乃政 王子阳 李  娜 赵梦卓 王艺博

本版编辑 张  蕊 杨  慧 杨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