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长春市九台区卡伦湖畔的吉林省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厂区,上万口覆盖着白布的酱缸整齐列阵,守护着传承300年的满族制酱秘方。当记者掀开其中一口酱缸的白布,红褐色的酱体在阳光下泛着油润光泽,复合型酱香直冲鼻腔——这是微生物在300个昼夜中创造的味觉奇迹。
车间里,工人们正将经过四层塔选的东北非转基因大豆倾入蒸煮锅,乳白色的蒸汽混合着豆香弥漫整个车间。在田野泉,这套遵循自然的酿造工艺已延续二十余年:每年四月初八燕归时投料,待寒冬来临前封缸,经历整整300天的日晒夜露后发酵成熟才灌装。
在代表性传承人刘国彦看来,守护非遗不等于固守传统。在发酵区隔壁的智能化车间,全自动灌装线正以每小时63000袋的速度封装酱料,机械臂将成品整齐码垛。“这是我们的专利自动搅酱机。”她轻触控制屏,展示着融合现代生物技术的菌种扩培工艺,“既保留人工打耙的力道节奏,又实现酱料人员零接触。”这道技术攻关让企业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认证,更成就“零添加防腐剂”的行业典范。
实验室里,技术人员通过理化实验分析酱体氨基酸含量。墙上挂着的发明专利证书显示,企业通过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基于纳豆芽胞杆菌诱变株为优势菌系的大豆酱及制作方法”,成功缩短发酵周期,同时提升酯香物质含量。这项突破让大豆酱在保留传统风味基础上,呈现出更红润的色泽和柔和的后味。
当万口酱缸同时沐浴夏日阳光时,电商仓库里的打单机正飞速吞吐订单。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线上卖出820万袋,最远的订单来自新疆喀什的牧区帐篷。”而在线下,贴着“田野泉”标识的货车正驶向大连港——那里有即将发往日韩的集装箱,还有漂洋过海销往美国和加拿大的“乡愁包裹”。
从最初单一的大豆酱,到如今开发出香辣酱、酱缸黄瓜等20余种产品,田野泉的蜕变印证着传统产业的升级之路。在新建的观光走廊,游客不仅能观摩万缸齐晒的震撼场景,还能在体验区亲手制作酱块。这种“非遗+工业旅游”的模式,正让300年的酱香穿越时空,飘向更远的远方。
夕阳掠过卡伦湖面,为上万口酱缸镀上金边。在机械臂与木耙共舞的厂房里,在实验室仪器与传统酱缸的对话间,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完成了一场历时300天的发酵。当“老字号”在智能化生产线上获得新生,当东北农家酱通过跨境电商走进纽约餐桌,这场始于酱缸的味觉征途,正为传统食品工业写下希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