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以新能源产业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胡 洋

2025年07月21日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能源变革的核心场域,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着眼于高水平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吉林省作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支点,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与老工业基地产业积淀。未来,以新能源为突破口,重塑发展动能,更好驱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吉林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经过持续攻关和积累,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还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新能源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吉林担负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持续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优势,努力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向着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产业目标稳步前进。截至2024年底,吉林省风光新能源装机达到2156万千瓦,同比增长24.77%;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5.71%,超越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装机规模电源,位列全国第八位。实践充分证明:绿色转型绝非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随着氢基绿能产业园区全面铺开、“山水蓄能三峡”工程加速推进,吉林能源绿色变革再启新程。未来,应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全面促进新能源产业扩量增效,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推进吉林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能。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提高产业发展质效离不开决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离不开战略思考基础上的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必须深刻认识发展新能源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紧扣国家“双碳”发展战略与吉林振兴发展目标统筹推进,着力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产业政策支持与促进市场竞争、遵循整体发展规划与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能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等关系。大力推动吉林西部国家“风光氢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发展,通过“新能源+消纳+产业”模式,打造好跨区域绿电供应网络。加快推进新能源重大项目实施,构建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打造多能互补、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基础。坚持全产业链集群集聚发展策略,促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推进企业和项目在特定区域集群集聚发展,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化产业园区,深度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持续提升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动技术创新,夯实新能源产业的科技支撑。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提升新能源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加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能源科技创新持续取得新突破,构建了风电、光伏全产业链,掌握了先进核电技术,储能与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智能电网技术领先全球。与此同时,由于当前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加深,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破解。要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围绕吉林新能源发展的系统结构和整体需求,瞄准国内外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坚持研发为本,合理选择技术路线,推进新能源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和示范推广,协同构建适应新能源系统的稳定技术标准体系,以科技创新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全省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引导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高等院校优化新能源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和增设能源与动力工程、储能科学工程等新能源前沿学科,大规模培养新能源领域创新人才,为培育更多核心领军企业、打造新能源领域创新基地、加快向新能源产业大省迈进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破解绿色转型深层矛盾。面对新能源消纳与利益分配等现实发展难题,必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着力破解阻碍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创新打开发展新空间。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将新能源项目的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完善项目用地管制规则,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合理空间需求。健全新能源绿色消费认证、标识体系、公示制度、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引导企业利用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制造产品、提供服务,鼓励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算力和绿色电力“双力一体化”产业,支持和推广“绿电+消纳”发展模式,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培育和集聚标杆企业,布局储能示范及产业化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政策支持,探索推出“碳汇保险+生态贷款”产品,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完善吉林与京津冀地区的对口合作机制,通过“吉电送京”特高压通道输送清洁电力、吸引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吉林配套园区等形式,形成“能源互补、产业互动”的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