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一个小村的“逆袭故事”

本报记者 毕玮琳

2025年07月30日

位于鸭绿江畔的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凉水村,曾因临江的“水没地”饱受困扰。老一辈人常说,“江水涨一尺,庄稼毁一片;汛期来一次,一年白忙活。”这片土地既受鸭绿江滋养,又遭江水泛滥之苦。如今,430亩土豆已采收,不仅装点了江岸,更勾勒出一个小村逆袭的故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凉水村300多口人靠每人1.2亩的玉米、大豆过活,可每年七八月份汛期一到,庄稼常毁于一旦。1998年的大水,就让于庆海家的5亩玉米颗粒无收,村民只能去山上亲戚家借住,水退后,地里满是淤泥。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宋景生回忆,最绝望时,有人感叹这地“老天爷赏饭也接不住”,不如放弃,那时的日子格外艰难。

2023年,李师伟背着行囊来到凉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次走访村东头荒地时,只见杂草比人高,脚下全是泥土,不像能种庄稼的地。一次与村民闲聊,史大爷提到江水每年4月到7月中旬水位最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师伟开始研究“水没地”特点,翻阅近30年水文记录,请教市水利局专家,算出“时间账”:4月初播种,7月中旬前收获,可避开汛期。且当地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回暖早,4月初就能种早熟品种。

选对品种是关键。李师伟带村干部到吉林农业研究所调研,采纳农业部门意见后,选定“兴佳2号”“荷兰7号”两个早熟土豆品种,它们65—75天就能收获,耐涝性强,适合当地地块。

李师伟还请人带土样去吉林农业大学检测,发现土壤含天然“有机肥”,足够庄稼生长,种植土豆无需施化肥,能减少成本,还可打造绿色果蔬。

如今,荒地成了“希望田”。村民刘淑荣在基地务工,每天赚150元,一年能多赚3000—4000元。村里通过集体领办模式,还搞起“土豆产业链”,办了淀粉加工厂和兴边富民帮扶车间,优等果进商超,稍差的加工成土豆淀粉,未来还要加工成粉条。今年,430亩土豆预计总产130余万斤,“订单销售+产品加工”总效益能突破60万元。

采访接近尾声时,李师伟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要扩大种植面积,试种早熟大豆、玉米等,让更多“水没地”变成“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