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血火的淬炼 永恒的精神 ——探览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二)

本报记者 米韵熹

2025年08月17日

从长白山之巅到松花江畔,吉林这片黑土地上,承载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抗联密营里,一个个不屈的身影誓死抗争,挺起抵御外侮的民族脊梁;长白林海间,一条条泥泞的小路汇聚相连,走出民族独立的光辉坦途;吉林战场上,一曲曲高奏的凯歌荡气回肠,吹响东北全境解放的号角。

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四战四平、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围困长春……以物证史,以史为鉴,走进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项项数据图表,将血与火、罪行与荣光、历史与现实,在展厅交汇。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血与火的岁月: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在汉奸熙洽的配合下,日军长驱直入,相继侵占长春及省城吉林。并于1932年3月1日,成立伪满洲国,定长春为伪满洲国“首都”,改称“新京”。就此长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日本为何选择长春作为伪满洲国“国都”?在展览的第四部分首次给出了系统分析:地理位置上,长春位于东北中心,战略地位重要,交通便利,铁路运输网四通八达,利于日本掌控整个东北;政治上相对空白,与沈阳、哈尔滨相比,长春的奉军势力较弱,苏联的政治影响较小,更利于日本建立统治秩序; 同时,长春地质条件优越,极少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利于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掠夺和农业移民。“随着伪满洲国的成立,长春很快便修建起了大量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从1932年到1944年,长春的市区面积达80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20万。日本侵略者用皮鞭和刺刀驱赶和奴役中国百姓,建起一座他们眼中的现代化都市。” 吉林省博物院讲解员崔玉卓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介绍长春作为伪满‘首都’这段历史,让参观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长春,知其所来,明其所往。”

伪满劳工证、伪满西安(今辽源)煤矿劳工喝水用的木槽、伪满中等日本语读本……文物、影像、档案,都在无声诉说着日伪殖民统治下吉林人民的悲惨境遇。征掳中国劳工总数超过1000万人、东北被虐死劳工达200万人、日军使用化学武器多达2000余次……触目惊心的数字,赤裸裸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本质,更深刻警示后人:铭记苦难历史,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方能开创正义未来。

忠诚与不朽的史诗:十四年抗日战争

为挽救民族危亡,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奋起抗日,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等多种形式的抗日队伍,进行武装抵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在展览第五部分的展墙上,红底黄字的《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分外醒目。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最早高擎抗日旗帜,领导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等早期抗日斗争,成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随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吉林大地上诞生了东北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第一支成军级建制的抗日武装——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支路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1931年12月,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劳农赤卫队和特务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至1932年末,磐石中心县委和杨靖宇率领的南满游击队,在磐石红石砬子地区创办后方医院、修械所、印刷所等,逐步形成了以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这是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介绍说,“1934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在临江县三岔子城墙砬子宣告成立,杨靖宇担任总指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东北抗日联军’的名称。吉林省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历史贡献。”

点点星火,凝聚起无限力量。在东北抗日联军密营分布图上,30余个抗联密营遍布白山黑水。孤悬敌后、粮弹匮乏、爬冰卧雪、英勇战斗——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歌。在靖宇殉国展区,白雪皑皑、白桦挺立、青松巍巍,让参观者仿佛置身抗战前线。吃野菜树皮,宿山林荒野,严寒行军作战,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杨靖宇以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展现出屹立于巍巍山巅的高尚民族气节。

“我们充分地收集抗联的史料,采访了多位抗联英烈后人,专家们进行了专业细致地梳理,东北抗联历史在展览上讲得极为充分。”吉林省博物院院长韩戾军介绍说,“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展览中得以全面系统地展现。”

自由与解放的号角: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抓住战略机遇,先后派11万大军、2万干部到东北,建党建军建政,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四战四平,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夏、秋、冬攻势,围困长春等战役,为解放全东北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6年末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取得‘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的胜利,保卫了南满,巩固了北满,扭转了东北战局,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的东北解放战争史上第一次重大战役,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刘信君表示,吉林省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发起地,同时又是战略转折地、重要战场和前沿根据地。

走进第六展区,马仁兴、杜光华……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事迹,配以珍贵图片和历史实物,穿越时空,再现解放战争的壮阔图景。英雄如炬,照亮山河人间。忠诚无畏的战士们穿越枪林弹雨,以生命换取了人民的自由与解放。

展柜中,一张《东北日报》号外“长春全城已告解放”静静陈列其中,而其承载的意义却激荡人心。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吉林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身边,不畏牺牲,甘于奉献。四战四平,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夏、秋、冬攻势等历次战斗中,都能看到吉林人民支前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吉林省支前大车18450台、马牛117700头、民工28万余人修桥补路、服勤;支援部队作战粮食846597.5公斤、马料265151公斤。东北解放后,更有无数吉林战勤人员随百万雄师进关,参加平津战役并一路南下,直至全国解放。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白山黑水间回荡的战争号角声已然远去,但熔铸于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历久弥新。饱经沧桑的文物,浸透血泪的文字,不仅诉说着吉林儿女在民族危亡与解放征程中的巨大牺牲与不朽功勋,更如不熄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