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日前,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吉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应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区域农业发展需求,担负起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催生农业变革的责任,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用良种、良法、良机、良治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发展科技农业是吉林打造现代化大农业的必由之路。科技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它利用数字、生物等现代技术,强化种业振兴、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应用和科学管理治理,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其中,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数字农业通过远程监测、精确施肥和智能农机操作,使农业生产更高效;生物农业涉及生物技术和遗传改良,充分应用能够培育出高产、抗病、耐逆的新品种;种业振兴是通过加强种子研发推广,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良种供应;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则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科技农业的发展使农业更加智能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同时起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作用。
加强生物育种,提升良种科技含量。生物育种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和推广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和新产业。近年来,吉林通过“揭榜挂帅”方式,积极选育生产急需的突破性品种,最新培育的“吉粳129”耐盐碱水稻在重度盐碱地上大面积种植,创造了首年亩产破千斤的纪录。同时还要看到,吉林种业发展部分环节还存在短板弱项,如现代化育种技术集成应用不足、突破性品种少、育繁基地支撑能力不强等。下一步需围绕育种制种,加强寒地区域育种中心和玉米、水稻等省级育种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总工程师+技术分工负责制”,加快选育高产高蛋白玉米、耐盐碱高产水稻、高产高油大豆等作物突破性品种。着力培育种子龙头企业,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种业振兴,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种田、绿色增产、良种赋能”转型。
强化良机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吉林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示范,全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未来,应围绕产业急需、农民急用,“产学研用推”一体发力,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力度,精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抓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数智技术发展机遇,将其充分应用于农机装备中,研发更多适合省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各类农机。持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坚持“优机优补”“有进有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加快机具迭代更新,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加大良法运用,加强数字赋农。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发展科技农业,要着力开“良方”、用“良法”,数字化的融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法和重要路径。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数字化技能“操作”农事,从“会”生产到“慧”生产,以“数”代“劳”,改变“看天吃饭”困局。要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集成和相关平台的开发应用,不断提升种植业、畜牧业等基础产业的数字应用能力,逐步向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及信息服务和农产品加工、流通、营销、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农业服务领域延伸。完善升级玉米、水稻、生猪、肉牛、梅花鹿等产业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物联网,为人参、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生产过程的决策数据化、可追溯化、智能化提供依据和保障,让数字技术成为驱动农业产业升级、拓宽致富渠道的核心引擎。
提升良治水平,促进要素保障。发展实践中,吉林在发展科技农业过程中不断优化政策制度,各类要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仍面临人才储备不足、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必须强化要素支撑和机制创新,用良治提升农业科技效能的发挥。深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推广科技小院培育模式,打造科企协同攻关机制,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方面注重统筹协调,强化区域合作,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完善农业多元投入机制,整合地方资源,用好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资金,健全农业科研项目规划立项管理,提高项目科研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