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5版:三农

科技示范户 致富带头人

——记集安市花甸镇王德友家庭农场农场主王德友

本报记者 张力军

生于1972年的王德友,初中毕业后即回家务农,头脑灵活的他利用农闲时间做起了赶集卖小商品的生意。就在生意做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他发现,村民因为缺少农机,秋收时节往往面临水稻收割难、脱粒难,他从中看到了商机。2005年秋,他贷款1万元购买了一台水稻脱粒机,又雇了本村15名剩余劳动力,一个秋天过后,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挣了8000多元。这让他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找到了未来创业发展的方向。

2006年起,他贷款增添了两台新型的水稻脱粒机、一台四轮拖拉机、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农用车等农业生产机械。几年间,他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机大户。2011年,他承包了140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在此基础上,2014年,他注册成立了王德友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位于花甸镇花甸村,处于新开河流域中游,区位相对比较优越。农场主营优质水稻种植和水稻深加工,现流转承包经营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70亩。流转采取连片承包的方式,在镇农经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与省新开河米业有限公司签订流转合同1份,承包水田面积240亩;与花甸镇花甸村农户签订承包合同48份,承包水田140亩。农场主要以种植超级稻、稻花香等品种为主,在镇农技部门的指导下,水稻亩产达到1100斤,高于当地水稻平均亩产量20%,带动周边种植户亩均增收200元左右,被农民群众称为“小能人”“土专家”。

为了科学有效地管理家庭农场,他先后参加了省、市、镇各级部门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学习,参加了省新一轮村级干部培训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等。2017年,与集安市农技推广总站建立了“集安市水稻种植示范基地”,2018年成为“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和“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当地农业实现生态、绿色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水稻病虫害绿色无公害防控、新药新肥使用、看苗施肥控水等一系列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上,认真地接受专家的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提高有机肥使用率,稻草粉碎还田,严格规范使用农药、化肥和经营管理标准化等措施,广泛采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了生态、循环、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了保证产品销售,王德友采取了“农场+农户”“互联网+”“订单农业”等方式,与新开河米业、梅河口等地客商签订购销合同保障了水稻的销售,也较好地解决了零散种植户水稻销售难的问题,既保护了他们的利益,也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面向未来,王德友认为,农产品发展必须延长产业链,在增效谋发展上做文章、找新路。2019年,在注册有机大米品牌的基础上,他投资30余万元,新建加工厂房150平方米,购置大米加工设备1套,增加水稻产品深加工项目。对内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管理,对外实行统一质量、价格,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