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21,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强调:“高新科技园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一年来,长春新区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走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认真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两确保一率先”目标要求,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开发开放、营商环境等工作,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
这是意义非凡的新起点——
2021年,长春新区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用心用情、真抓实干,提升了“硬实力”;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展现了“新面貌”;实干争先、锐意进取,拼得了“新荣誉”。长春新区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人们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是筑梦未来的新征程——
2021年,长春新区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产业质效实现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攀升,生态环境实现大提升,发展活力实现大释放,干部作风实现大转变……一步步展开谋篇布局,一步步推进落实攻坚,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阔步前行。
非凡的2021年长春新区已交出完美答卷。
驻足回眸,成绩已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崭新“十四五”正在新区人手中激情开局。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2022年,长春新区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乘风破浪,全力续写新的荣光。
新目标让人振奋——
2022年,长春新区争取全年GDP和规上工业产值实现“双千亿”目标,在国家级新区中争先进位。
潮头知浪急,登高见云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春新区势必干出新天地,拼出新境界,闯出新路子,让这片追天逐日的热土更加闪耀、更加辉煌。
回眸2021 答好“考卷”显担当
时间无迹,奋斗有痕。
2021年,长春新区交出的这份高质量的时代“考卷”,彰显了责任与担当。
盯项目 建设“产业之城”
产业是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重大项目是新区产业发展的“压舱石”。长春新区一直坚持产业强区、项目为王,大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医药健康、光电信息、航天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云端签约等模式,先后开展各类招商活动230余次,新引进落位产业项目11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40%。总投资20亿元的喜堂现代里时尚文化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的合众国金总部基地、总投资7亿元的联东U谷·长春新兴产业科技园、总投资2.2亿元的吉湘汽车冲压件及连续模具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相继落位。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充分发挥“链长制”、项目中心等作用,实施“挂图作战”“三张清单”“一项一档”等精细化管理方式,全年开复工项目258个,总投资218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占比66%,投资占固投比例达52.5%;获批专项债项目19个,获批发行资金96亿元,占全省发行额度15%,在全省开发区中项目审核通过率最高、数量最多、到位资金最大。医药健康领域,高新股份入选“202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国药新冠疫苗项目成功落位投产,长春生物制品所及其下属子公司成为国药集团全国第二大疫苗生产基地;高新瑞宙疫苗生产基地、卓谊生物疫苗、安沃基因等项目加快推进。光电信息领域,北湖创新产业园主体完工;中国长城(吉林)计算机智能制造基地投产下线,是东北地区首家自主安全笔记本电脑生产商;长智光谷产业园、龙翔云计算中心全面开工建设。航天信息领域,航天航空产业园已正式开工建设,长光宇航复合材料项目主体完工;龙头企业长光卫星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卫星研制、运营管理到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东北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吉林一号”卫星在轨总数达到31颗。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神州红旗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正在办理施工手续,龙翔特陶产业园、龙翔智能制造提升园全面开工建设。服务业领域,龙翔商务中心A区完成所有楼体室外幕墙、楼体亮化工程及室外综合管网;海容广场B座写字楼投入使用;居然之家购物中心正式开业运营。此外,金赛药业、嘉诚信息、永利激光、希达电子等25个技改扩能项目加快推进,达产后将拉动新增产值超200亿元。
求突破 建设“创新之城”
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同时也是长春新区最突出的“看家本领”。过去一年,长春新区不断完善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主导产业发展为牵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创新驱动发展见效成势。
创新联盟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与大学大院大企开展协同创新合作,联合吉大加快打造“环吉大双创生态圈”,重点建设海容荟双创小镇和吉大科技园,构建“一核、双心、N园”创新布局;联合地理所打造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生物育种、黑土地保护等领域技术攻关;联合华为打造长春智能光谷,投资300亿元共同建设光电信息小镇;联合应化所打造国家应用化学研究中心,重点解决仿生合成橡胶及航空轮胎、光刻胶等“卡脖子”技术问题;与省科技厅共建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搭建成果熟化平台和产业加速平台,建成需求引领、多元共建、体系开放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春北湖科学城,“长春·杭州数字经济”“长春·苏州生物医药”“长春·武汉光电信息”等跨区域创新合作平台加快推进,鼓励跨国公司、国外创新研究机构在科学城设立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打造承载原始创新策源、创新生态营造、未来产业培育、创新改革示范、品质宜居生活五大功能的科技创新高地。
金融服务更加精准。创新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开展7次 “金融集市”活动,组织13家金融机构和400家企业进行融资对接。组建长光卫星和中小微企业两只天使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70亿元,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中邦环境、英利汽车、百克生物先后上市,全区上市企业发展到12家,新区进入企业上市爆发期。
各类人才加快聚集。深化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慧谷引凤行动计划、特殊人才“编制池”等政策,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与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10多所院校建立深入合作关系,促成100余户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打造1.5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近2000平方米的人才就业服务大厅已全面投入使用,全区新引育人才超万人。
促发展 建设“开放之城”
围绕国家赋予的“打造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的使命任务,过去一年,长春新区深入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部署要求,积极完善开放功能、加强产业贸易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培育一流开放环境,加快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模式,全力打造全省“一带一路”建设的功能支点、长吉图开发开放的重要载体,快步走进世界、拥抱世界,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围绕完善开放功能,加快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编制完成的“一主六辅”规划体系获省里批复;扎实推进国际空港机场三期改扩建,国际陆港第一个5平方公里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条件,启动了5平方公里扩展区建设,中欧班列全年货运量2136标箱,货值4.4亿元,本省货物占36.24%;我省唯一的企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新区开通。
围绕深化开放合作,借鉴粤港澳深圳湾“湾区经济”模式,引进深圳湾(长春)科创加速器项目;中俄科技园建成8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中日智能制造产业园入驻日资企业25户,2021年又有近20家日企达成合作意向;中白科技园投入运营,先后有10个国际合作项目、17家企业入驻。
围绕落实省市对接合作部署,深入推进与延边、通化、四平、辽源、梅河口等地对接合作,新区中研药业、天药本草堂、利华制药、迪瑞医疗与通化万通药业、辽源百康药业全面开展合作,延边金赛黄体酮扩能、梅河口惠升生物研发中心等21个合作项目进展迅速,选派干部协助延吉组建国资平台,取得了积极成效。
优环境 建设“宜商之城”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过去一年,长春新区瞄准“东北最优、全国一流”目标,全力以赴抓改革、强政策、优服务,深化首创性、独创性改革举措优环境,持续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发展生态,努力推动营商环境迈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创新推出“绿色审批”专项行动、政务服务“百日提升行动”、营商环境评价常态化提升机制、打造一流营商环境60条等多项改革举措。新型产业用地M0改革、“新企通”平台、工业项目公用配套设施改革、低风险工业项目“先证简(减)图”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证照一码通”和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改革被列为全省试点。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年兑现政策资金7.59亿元。率先开展“跨省通办”服务,成立长春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创新企业问题“我来办”服务机制,高管微信群服务机制在全市复制推广,开展“企业家座谈会+沙龙+论坛”,形成一批企业服务品牌,“新春暖企”“春风送暖”等“万人助万企”专项服务行动等收到良好成效,连续第四年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标兵单位。
强民生 建设“幸福之城”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长春新区坚持以城市的标准推进新区建设管理,城市管理和服务始终围绕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展开,努力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三路七桥”具备通车条件,重点实施163项市政工程,在北湖开发区建设公交站亭12座,北湖开发区鑫盛大路公交场站建成投入使用;空港通港大路、龙泽大街、远航大路已建成通车。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伊通河北北段综合治理工程以及空港开发区赵家河、榛楷泡河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西营城河等3条水系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提升工程,基础设施改造、旅游服务设施提升等项目正加快推进;实施龙湖大路、中科大街、龙翔广场、明溪等40条街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扎实推进,高标准完成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任务。
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力推进2021年《幸福新区行动计划》,58件民生实事按时序进度完成。启源、正德、崇文等新建学校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公办学位12360个;新区人民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大厦建设加快推进,长春奥林匹克公园实现常态化运营。高标准完成各项就业指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57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4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3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规范执法司法行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隐患“百日攻坚”和信访积案化解,营造了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织牢织密常态化疫情防控网络,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高效完成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任务,维护了疫情形势的整体稳定。
抓党建 建设“品质之城”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风建设年活动,全年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培训100余次,累计培训干部9000余人次,引导党员干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实施功劳通报、问责通报“两个通报”制度,全年下发《功劳通报》3期,对48名干部予以通报表彰,营造了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市率先成立非公党校,“星级评定”“两个覆盖”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高效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巩固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奋进2022 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新的一年,新的憧憬。
今年,长春新区迎来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历史机遇期,长春新区将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在观大势谋全局中抢抓机遇、激发潜力、厚植优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等战略部署,聚焦“两确保一率先”目标,坚持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两手抓,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开放合作带动、改革激发活力,加快推动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奋力开创长春新区建设发展新局面。
持续抓好项目建设,全力壮大实体经济规模。聚焦医药健康、光电信息、航天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拓展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渠道,灵活运动“云洽谈、云签约”等线上手段,力争新引进产业类项目100个以上,再落位一批对新区产业发展、功能提升有支撑作用的实体类、税源型和科技型项目。深化“项目专班”“领导包保项目”“挂图作战”“三张清单”“一项一档”等精细化管理模式,全年实施开复工项目270个,总投资285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92个,占比超70%,努力以重点项目突破带动产业生态优化、规模壮大,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启动实施“十百千”企业培育计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助力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持续抓好科技创新,全面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聚焦支撑和带动吉林创新型省份、长春科技创新城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重点推动“一城、两谷、一基地”建设。“一城”即长春北湖科学城,重点打造南部“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和北部中科产业创新核,未来将逐步完善原始创新策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培育、品质宜居生活五大功能,今年重点引入吉大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理所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院等重大基础研发平台,谋划一批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创新合作项目。“两谷一基地”即长春创新“药谷”、智能“光谷”和“新材料基地”。长春创新“药谷”联合国药集团、高新股份、苏州医工所,重点打造药品研发、中试、检验、生产、流通等全链条产业集群,积极引进飞凡生物CDMO、奥咨达医疗器械等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和高端疫苗集聚区。智能“光谷”联合光机所、长光卫星、华为,打造以卫星图像处理、光电显示、激光应用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形成“屏、端、网、云、智”全领域的光电信息制造高地。“新材料基地”依托总面积3.7平方公里的长春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重点发展光电材料、发光材料等功能性材料,将引进海谱润斯、奥来德等项目,承接应化所、吉林大学及国内相关化工院所研发成果,打造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今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40户以上,企业上市实现“保3争4”目标,引育各类人才万人以上。
持续抓好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围绕服务省市“一带一路”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建设,发挥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腹地支撑作用,加快完善开放功能,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重点在畅通交通网络、完善口岸功能、发展临空产业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快龙嘉机场三期及配套设施、龙嘉高铁站改扩建、轨道交通空港线建设,打通示范区与主城区间交通联系,持续完善药品进口口岸功能,建设空港冷链物流设施,稳步推进综合保税区B区、自贸区临空片区等建设,推动中邮邮件长春处理中心、金尔迅航空物流园等产业项目签约落位。持续完善国际陆港功能,加快国际陆港5平方公里拓展区建设,对接长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扩大中欧班列业务范围,推进物流大厦运营,提升联运效率、作业能力和物流服务能力,加快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畅通“铁海联运、空铁联运”通道。深化区域开放合作,高质量推进中俄、中白、中日、中国冰岛以及吉浙、津长等跨区域合作园区建设,有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验室共建。深化与松原、延边、通化、四平、辽源、梅河口等地对接合作,深入开展机制互鉴、干部互派、企业互动,争取更多实质性成果。
持续抓好营商环境,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聚焦打造“东北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抓好“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标准地+承诺制”等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多测合一”、新型产业用地M0等改革,实施“证照一码通”“跨省通办”等一批务实管用、能复制可推广的首创性独创性改革,实现环节再精简、审批再提速。持续完善“9+3”政策体系,加大创新券推广应用力度,扩大“免申即享”政策适用范围,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获得性。加快建设集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生态小镇”。大力优化企业服务举措,持续擦亮高管微信群、企业家座谈会等原有特色品牌,依托企业服务中心创新打造企业家高峰论坛、“企业家微课堂”等更多服务品牌,健全完善培育新经济的相关配套政策,打造“全流程”“一站式”企业服务体系。当前,在省市大力支持下,长春新区正在全力推进长春智慧法务区建设,省市政法单位“五庭一院”等法律服务功能机构,一大批法律服务业机构和智慧法务创新企业正加快落位,智慧法务平台加快建设,确保长春智慧法务区顺利挂牌启动。未来,长春新区将按照“强功能、聚资源、兴产业、引人才”要求,加快打造立足吉林、服务东北、面向全国、影响东北亚的东北振兴法律服务高地,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水平,努力迈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按照科学有序、适度超前原则,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生态工程和公共服务配套,努力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三路七桥”、伊通河北北段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工。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深化“智慧新区”建设,全面提升精细化、数字化、人性化管理水平。开展“文明村屯、干净人家”创建、美丽庭院评选,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大力实施2022年“幸福新区行动计划”,深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北湖实验、新区人民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大厦等教育医疗设施投入使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抓好安全隐患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持续抓好党建引领,在提升作风能力水平上呈现新气象。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抓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落实,把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落实“两个通报”制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巩固扩大基层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深化“星火驿栈”“社区创客社”等党建品牌,加强党支部标准体系(BTX)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切实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022年,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长春新区人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往直前,创造新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