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第三代高级轿车、中车长客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吉林一号”卫星……一个个科技创新名片拼凑起了长春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蓝图;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春国际影都、长春国际汽车城……一个个科技创新板块的拔地而起,标志着长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2021年,长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不断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奋力完成好年度各项重点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科技创新效能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生态明显改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96户,“十三五”期间长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三番,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首位;
长光卫星成为东北首家“独角兽”企业,“吉林一号”成为国内最大卫星组网,在轨运行卫星已达31颗;
通过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翻番增长,新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976项,获评国家级科技奖项4项;新入选中科院院士1人,全市院士总数达到22人;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建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些成绩既展现出长春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组成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2年,长春市将围绕打造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和建设“科技创新城”目标定位,牢固树立“大科技观”,坚持全局化、系统化、长效化思维,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实际,以贯彻落实《长春市科技创新条例》为契机,努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为凝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时代长春全面振兴率先突破,积蓄新动能、点燃“新引擎”。
多角度优化——
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取得新成效
产业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产业能否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
作为吉林省科技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长春市通过高质量编制《长春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长春市科技创新城发展规划》,高站位推动科技创新立法、高标准打造科技创新环境、高效率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等多个角度,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面破解科技创新创业难题。
随着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的不断优化,长春市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够、科技创新生态不优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长春市科技创新条例(草案)》也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平台建设、科技金融、创新环境、容错机制等内容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法律保障;《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专项工作方案》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全市科技服务业整体达到发展预期,2021年前三季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速达到13.5%,预计全年“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达到45%,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贡献。
系统化推动——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这些是长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缩影,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源动力”,为长春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目前,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实地考察和国家相关部委会签,建成后将完善长春市“四大板块”“两大基地”生产力布局,成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高地;
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也已进入国务院审批阶段;
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通过科技部审核,目前中心已建成投产,将成为集技术创新、新技术中试、高端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国际一流创新平台;
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长春光机所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中心主要仪器设备已完成安装,基建大楼主体验收完毕,长春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空间目标光电探测技术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方案已经通过科技部论证;
……
一个个科技创新平台的拔地而起不仅为长春市科技创新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让科技创新成为长春城市发展的主基调,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高质量实施——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衡量科技创新工作是否取得成功的标杆之一。2021年,长春市对市级科技发展计划体系做出调整、规范、优化,印发了《2021年度长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全面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市院科技创新合作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计划等七大类年度计划项目,并组建了2189人的项目评审专家库,受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1526项,正式立项976项。
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新动力、先进材料及制造工艺、数字化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省市联动推行“揭榜挂帅”模式,走出了“举全省之力支持一汽”的重要一步。
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围绕智能化、轻量化等方面实施高速智能动车组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推动高速智能动车组技术新突破,助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规范化运作——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取得新提升
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是对科技创新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的最好印证。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长春市研究起草了《长春市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其中包括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激励、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生态环境等4个方面29条措施,并回答了科技成果供给、中试、对接、交易和转化激励等问题,为加快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提供政策支撑。
同时,编制印发了《关于建立在长重点高校院所沟通协调机制的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与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等12家重点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沟通,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校企对接会和“双走进”等产学研对接活动。构建与吉大、师大、中科院一院三所战略合作,共克产业技术难题,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促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重点围绕强化科技大市场公益型功能定位、推进“科创智服”线上服务云平台升级改造,着力打造集“资源汇聚、供需链接、服务撮合、技术交易、成果转化”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多层次深化——
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取得新拓展
“很高兴能够和中国开展科技创新交流,并在长春建设了中俄科技合作园区,也让我感受到了长春这座城市对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中俄科技合作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长春市积极实施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园区建设专项,重点支持打造中俄科技合作园区和中白科技合作园区,支持科技合作园区开展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
同时,长春市设立市院科技创新合作专项,支持中科院所属121家科研单位与长春市高校、重点企业联合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中科院科技创新资源与长春市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柔性引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此外,长春市加强与杭州、天津对口合作城市开展实地交流对接,学习先进经验做法,贯彻落实吉粤合作协议,推动深圳清华研究院与一汽集团、中车长客等龙头企业就联合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共建成果转化平台等方面达成共识。同时,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一主”辐射引领作用,与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积极对接,促进人才交流、技术共享、产业共兴。
长效化增强——
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取得新收获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保障,如何吸引外国科技型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攻克的难题。
为此,长春市通过强化企业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保障,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推动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纳入长春市“绿色审批行动”,办结时限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2021年共为133家用人单位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403件。
同时,长春市全力服务主导产业,规范高效行使《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限,为海普润斯、一东零部件、海伯尔等8家企业审发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18件,更好满足企业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