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台滑雪在中国是绝对的“冷门”项目,2017年才正式组建国家队。平昌冬奥会后,这个项目的参训人员也不多,想要凑成一支完整的参赛队伍都很难。
在扩充参训人员这点上,跨界跨项选材立了大功——本次踏上冬奥会舞台的6名中国选手,除女选手董冰过去练过北欧两项,有一定跳台滑雪基础外,其余5名选手都是跨项选手。宋祺武和彭清玥过去训练田径项目,而在男子团体比赛中登场的甄炜杰、吕依新和周潇洋分别从跆拳道、滑板、武术转项而来。
“2018年之前,我连雪都没怎么见过。”结束冬奥会全部赛程的跳台滑雪选手宋祺武,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这段文字。本次冬奥会上,他参加了跳台滑雪男子选手可以参加的全部4个小项比赛。就是这样一支“半路出家”的队伍,在短短3年间从零开始完成了飞跃。
跳台滑雪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从落差100多米的跳台上纵身一跳,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完备的技术动作支持。即使在跳台滑雪项目开展较好的欧洲,一名选手想要站上大跳台,也需要5年左右的训练。而中国选手通过3年左右时间就达到这一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跨界跨项选材和完备的训练条件,使中国跳台滑雪快速成长。跳台滑雪集训队积极开展外训,同时聘请国外经验丰富的教练进行教学。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建成后,运动员们利用风洞实验室训练。风洞可以模拟训练环境,让运动员不受天气影响磨炼技术动作细节,极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想要跳出好成绩,跳台滑雪选手需要数年参赛经验积累。在本次冬奥会摘得1金1银的日本选手小林陵侑,在初入国际赛场时经历了长达3年的低谷期。而6岁开始练习跳台滑雪、自幼就被评价为拥有“惊人天赋”的波兰老将施托赫,18岁初入国际赛场排名仅53,经历5年赛场磨砺,成绩才略有起色。磨炼、耐心,中国跳台滑雪运动员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继续打磨。
尽管水平仍有差距,但中国跳台滑雪运动员的梦想一直在“飞”。“有一天,我们也会是世界顶尖水平!”小将董冰赛后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