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理论

努力培养更多师德高尚情怀深厚的大国良师

吕增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师德高尚、情怀深厚的大国良师。新的征程上,广大人民教师要深刻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在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达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确保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广大教师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坚持思想铸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使广大教师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人民立场,坚守初心、敬业修德、潜心问道,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

在传承中华优秀师道传统基础上加强创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深化。中国师道传统源远流长,强调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在教育过程中的潜性影响,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和弘道的精神。春秋时期,孔子独特的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的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的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的榜样。西汉时期《礼记·大学》便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说,指出了学问之道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系统地明晰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内涵,明确师德师风衡量标准。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师德师风建设要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师道传统,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德师风建设经验,加强创新,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培养更多职业道德水平高、致力于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卓越教师。

尊重规律,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事物的内部,师德师风建设亦是如此。只有提高广大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上的自省意识,才能实现师德师风的良性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全面塑造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的新风貌。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统筹好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科研激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工作的关系,同时尊重教师个体成长发展规律,遵循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发展类型教师的发展特点及师德师风要求,做好目标协同和管理协同。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努力培养广大教师严谨治学、注重诚信、勇担责任的优良学风,引导其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在为党和国家教书育人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聚焦重点,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师德师风是有形表达和无形影响的融合,师德师风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围绕重点内容,针对突出问题,建立好有形的规则体系,更好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教师职业道德情操的养成,让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和稳固。突出课堂育德,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秉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系统抓好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考察,在教师的各类培训、基层党组织建设、教职工理论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和考察,在教师发展进步的关键环节,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首要的评价标准,推动更多教师把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完善相关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监督和失德行为惩处机制、师德承诺制度等,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来深化固化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深入挖掘教师的师德典型,用心讲好教师的师德师风故事,用先进事迹来诠释师德师风具体内涵,努力将身边的正能量转化为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的生动实践。(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