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区域传真·长春

率先突破向未来

——聚焦长春市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 孟凡明 柳青

争当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动能转换的“领头羊”、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的“先行者”、改革开放的“新标杆”、辐射带动的“新高地”,努力在实现“两确保一率先”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步一个脚印把振兴发展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这是省委书记景俊海对长春发展提出的要求和寄予的希望。

长春市十四次党代会科学绘制了全市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市上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勇于自我革新、敢于求变应变的信心决心,奋力闯出一条振兴发展新路……千岩万壑不辞劳。

2月20日,长春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长春市市长王子联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通篇体现了对省委要求的回答,体现了对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今后五年:开创率先突破新局面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

抢抓“其时已至”的时代机遇,把握“其势正起”的重要节点,浓厚“其兴可待”的良好氛围……长春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同在。

以主动肩负“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勇拓率先突破之路;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难得发展优势,善谋率先突破之策;系统打好战略、战术、战役“组合拳”,多行率先突破之举……长春信心满满,千帆竞发。

科学、精准、果敢、坚毅。今后五年,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工业强市、农业强市、生态强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区域消费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加快国际汽车城、现代农业城、“双碳”示范城、科技创新城、新兴消费城、文化创意城“六城联动”,精准施策落实“十大工程”,对标国家和省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春铆足马力,全面加速。

抓实政策体系促“六城”,抓实重大项目立“六城”,抓实人才汇集兴“六城”,抓实要素配置强“六城”,抓实发展环境优“六城”……长春思路更加宽阔,举措更加务实。

今后五年,长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努力把长春建设成为常住人口超千万、经济总量超万亿的产业兴旺、创新活跃、文化繁荣、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开创振兴发展率先突破新局面。

——强规划,让布局更科学。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引领,以“六城”为支点,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城区、县域错位发展格局,完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打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以上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

——调结构,让产业更兴旺。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粮食产量达270亿斤,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服务业占比超过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育动能,让创新更活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双创”示范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00件,大学生每年留长10万人以上,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前列。

——增底蕴,让文化更繁荣。弘扬汽车、电影、冰雪、森林、雕塑等特色地域文化,提升消夏、冰雪旅游和影视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建设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弘扬城市精神,提升文明素养,让长春成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投资者赞誉的文化品质之城。

——优环境,让城乡更宜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0%以上,让长春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城市更新,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在规划布局、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惠民生,让人民更幸福。瞄准共同富裕目标,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民生问题。统筹发展与安全,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长春。

2022年:亮出舍我其谁精气神

长春质量、长春速度、长春创新、长春经验、长春贡献……实现“两确保一率先”目标,推进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2021年,成绩满满。2022年,至关重要。

又是一年奋进时,对于长春而言,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长春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抓“六稳”促“六保”,紧盯“两确保一率先”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面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六城联动”为载体培育新动能,以“工作专班”为抓手开创新局面。

满怀信心向未来。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达到250亿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下,单位GDP能耗下降3.4%。

——抓投资上项目,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上取得新进展。抓牢有效投资,主攻重点项目,强化组织推进,实施精准招商,用好用足国家各类政策,围绕“六城联动”打好项目生成、落位、建设“组合拳”,全力稳定经济大盘。

抢抓国家专项债提前发行机遇,谋划落实一批燃气、供水、排污等城市更新项目。

围绕“六新产业”和“四新设施”,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

明确各属地主业,优化项目布局,加快132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

着力推进奥迪新能源、比亚迪动力电池等390个工业项目,华为吉林区域总部、万达国际影都等21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轨道三期、机场三期等312个基础设施项目。

继续推进与省内各市(州)项目合作,谋划新项目60个以上。

确保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00个。

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引入一批重大项目、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和首店经济,力争引进落位重大项目300个以上,引资额超1500亿元。

——抓转型提质量,在工业服务业双拉动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国际汽车城“质效升级”,推进生物医药、光电信息“两翼齐飞”,推进消费、服务业“双向发力”,突出开发区主战场作用,真正夯实产业链长责任,专班推进产业、配套、人才、融资等“十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

瞄准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基地,支持一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务实推进“六个回归”,加快补链、延链、强链。

释放红旗繁荣基地、丰越技改扩能等重大整车项目效能,红旗品牌年产量力争实现50万辆,一汽在长口径生产整车达到269万辆。

推动红旗尊享定制中心、解放车桥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抓好全新电动化智能网联平台、高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无人驾驶、CR450下一代高速动车组等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加快中车长客车辆高铁运维基地建设。

与一汽、长客一道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加快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金赛医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全力打造“长春药谷”。

加速“光学+X”产业融合,推动光电小镇、吉光半导体、OLED材料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长春光谷”。

提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和能源等产业市场规模、创新水平,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

培育壮大一批专注细分市场、掌握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0户。

全力以赴建设新兴消费城和文化创意城,大力发展产业融合型、数字赋能型、文旅带动型服务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升服务外包、现代金融、科技服务、软件信息、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

促进商贸业提能增效,实施商业步行街改造等工程,围绕重大节庆开展促销,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高质量举办冰雪节、消夏节、电影节等活动。

以净月潭、神鹿峰、天定山、庙香山等为重点,打造市郊游、自驾游、短途游、周末游精品线路,丰富“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供给。

——抓创新促发展,在激发内生动力上打造新引擎。建立创新运行体系,建立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创新人才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建设科技创新城。

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鼓励企业拉单子、提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供需两端有效对接。

创新激励机制,靶向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加大对创新主体、研发活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

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超算中心。

强化金融支撑,发挥300亿规模政府产业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跟投,推动更多科技创新项目落地。

打造人才政策3.0升级版,推广“摆渡创新工场”双创模式,鼓励院士、专家带队创新创造,加强大国工匠、技能人才内培外引,吸引10万名大学生留长施展才华。

——抓重点破藩篱,在推进改革开放上迈上新台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重点改革,着力提升开放效能,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锁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目标,制定营商环境建设5.0版。

深化“放管服”改革,对企业开办、工程建设、融资服务等开展专项攻坚。

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增加一批成长型入规企业,新增“个转企”力争超过2400户,市场主体增长16%。

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加快申建吉林自贸区长春片区。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

——抓基础强产业,在乡村振兴上展现新作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基层治理,积极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城。

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90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1124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9万亩。

聚焦十大优势产业链引企业、上项目,深入实施300万头肉牛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0%以上。

全面启动农高区建设,加快实施中国农科院东北科技中心、隆平高科新品种选育中心等项目,抢占玉米产业科研创新制高点。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000公里,完成国土绿化50万亩。

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13条、示范镇30个、示范村202个。

——抓建管增韧性,在城市承载力上实现新提升。提升都市圈交通承载力,提升城市运行承载力,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坚持多规融合、产城融合,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六城联动”强基赋能。

完成人民大街高速出口改移工程,新增高等级公路134公里。

完善快速路和地铁轨道交通“双快”体系。

增加储气能力6000万立方米,持续开展“灶管阀”和燃气高危管网改造。

新建改造老旧管网200公里。

大中修23条道路,打通20条断头路、卡脖路。

新建绿道70公里。

——抓攻坚重整改,在改善生态环境上呈现新成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双碳”行动,坚决整改督察反馈问题,高标准保护生态环境,高质量推动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双碳”示范城。

强力落实秸秆全域禁烧,开展燃煤、挥发性有机物、柴油货车、扬尘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五大攻坚”,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

建好循环经济开发区,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设。

对接全省“陆上风光三峡”,引进头部企业,大力发展风能、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应用和设备制造产业。

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深入实施“旗E春城”行动。

——抓实事谋福祉,在建设幸福长春上收获新成果。着力抓好疫情防控,着力稳定扩大就业,着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着力提升医疗水平,着力强化兜底保障,着力改善居住条件,着力繁荣文体事业,着力维护和谐稳定,高水平实施幸福长春行动计划,努力办好民生实事。

开展就业帮扶,加大创业扶持,助力企业稳岗,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以上。

新增义务教育阶段网点学校6所、公办优质学位1万个。扩容提质普惠性幼儿园,提升乡镇中心园质量。统筹推进高考改革,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医联体建设,实行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改造升级县、区疾控中心,完善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功能。

推动第一社会福利院迁建,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

改造老旧小区284个。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套。

加快伪满皇宫等旧址修缮工程,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完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启动100个健身路径建设。办好CBA联赛、马拉松赛、冰雪短道汽车拉力赛等赛事。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进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行列。

——抓作风强能力,在政府自身建设上体现新风貌。坚持政治引领,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务实为政,坚持高效理政,坚持从严治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凝心聚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