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不断探索实践,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转变理念,建立起校院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组建团队 探寻人才培养新途径
2015年,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品牌专业,同年,获批省地方高校转型(专业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开始努力探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并为此专门组建起了一支团队,深度挖掘人才培养中现存的问题。
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充实护理队伍、推动护理事业发展,而要找到限制培养的问题,就是要走出固有思维,多思考、深思考。于是,团队通过研讨、邀请专家把脉指导、直面市场访谈用人单位、访谈校友复盘教学、送教师进临床找准教学与实践衔接点等多条路径,为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最终,学院制定出了“一项主体改革、五项主要措施”的方案。“一项主体改革”即护理专业“2+1+1”培养模式(在校理论学习2年、临床专业学习1年、毕业实习1年);“五项主要措施”则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医院打造、师资队伍配套、同质化教学保障、质量评价跟踪。方案以培养“厚基础、强理论、早临床、重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以“夯实西医基础、突出临床护理教学,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强化人文综合素养”为特色,通过强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逐步建立专业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衔接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落实方案 打通改革痛点堵点
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以“3+1”为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而护理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技术的掌握,更应注重临床环境下的学习。因此,学院通过“2+1+1”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在真实临床实践中学习,掌握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弥补了临床环境学习体验不足带来的问题,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通过早临床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有利于进入临床工作时顺利进行角色转换,使护理人才更好适应岗位。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离不开能提供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团队、乐于接受新挑战的临床教学医院。为此,学院结合实际需求,到多家有教学经验的优质医院进行了走访洽谈,通过对医院的教学经验、师资储备、学生生活保障等方面情况的全面考察,最终确定了4家临床教学医院。之后,学院组织相关教学团队、学生管理干部到教学医院参与教师团队遴选、教学场地建设、学生生活保障条件改善,并建立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体系。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学院还建立了相应的智慧教室,可实现远程教学任务。
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关键。因此,护理学院改革团队探索出了“三师一课”教学团队模型,即学院教师负责制定教学大纲、统课、参与临床教师遴选、督导、培训;临床教师负责教学班课堂教学;临床实践指导教师负责教学班临床实践课程。同时采取“校院共建”方式,学院与临床教学医院教学管理团队积极沟通,通过线上线下开展集体备课,交流学习,引导临床教师关注护理学科发展动态,注重教学能力提升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定期开展座谈,举办各类培训,搭建教学与临床实践融合的教学实践平台。
“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的尝试,为此,学院制定了逐步推进计划,从2017级学生开始,逐年扩展。自2019年的3家医院共84名学生,到现在的4家医院共103名学生,学院边推进边改进。通过几年的摸索,现阶段的重点是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要保障临床教学班在突出临床教学特色的同时与学校教学同质化,即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考试、统一质量监控;二课同质化,即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性质相同、质量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即辅导员与班主任双线工作,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达到同步同质。
学院建立起评价体系,通过临床教学形成性评价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竞赛式、混合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发展。设计形成评价表,但不计入学生成绩,每一阶段后,师生通过测验共同分析薄弱环节,探讨下一步学习要点;建立临床案例讨论,以PPT方式汇报,分别在学期前、中、末进行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师生定时填写反馈表、阶段性学习反思日志,教师依此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
2021年,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临床教学班首批学员顺利毕业,就业率达94.25%。凭借临床适应性高等优势,毕业生受到医院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相信随着学校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为国家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专业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