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要闻

给力!抗疫“90后”

本报记者 冯超 张海涛 王超 李婷 姜岸松 张敬源 实习生 杨佳琪

连日来,在长春、在吉林、在龙井,在各地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一批又一批冲锋在一线的“90后”,不怕脏不怕累,不畏艰险,有爱心有担当,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他们是抗疫战场上最可爱的年轻人。

能早送一单就早送一单

刘纹瑀是省农投粮食集团新入职的“95后”职工。3月18日是他投身志愿服务的第一天。所在社区分派他到欧亚超市门店,负责为居民们配送米面油、果蔬等生活物资。

拣货、称货、打包、装箱……他动作麻利又迅速。在取得重点生活物资保供人员证件后,他开始为门店五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提供送货到家服务。一个人独立配送,开车、搬运、联系收货,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很多市民不仅要购买粮油、蔬菜水果等,还会购买其他生活必需品,需要配送的物资又多又重。每次装车,他总是想着“能多送一单就多送一单,能早送一单就早送一单”,每天穿梭在各小区之间,驾车配货长达14个小时,行驶百余公里。

一趟趟装车,一趟趟搬运,常常送货到凌晨,刘纹瑀的手冻得红肿疼痛,腰也累得酸痛。晚上回到住处,脱下防护服的时候,他才发现贴身的衣服都已被汗水浸透,双手也已被汗液泡得褶皱起皮。

“26岁年轻力壮的我,在抗疫期间理应付出绵薄之力来回馈社会。”刘纹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铮铮誓言。

白天当“奶爸” 晚上做“大白”

29岁的盛泰公司法律合规部法务专员丁雪峰,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疫情来袭,他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成为长春市南关区鹏程社区的志愿者。

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任命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不久,在他的影响下,爱人王洋也加入志愿者队伍。由于家中孩子年幼,两个人只能一个白班一个晚班交替着去完成社区交给的任务,另一个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白天当“奶爸”,晚上做“大白”值夜班,虽然困难重重,但他没有丝毫退缩。

丁雪峰负责的小区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住宅近100栋,居民近7000人,且多是年龄较大的居民,防疫任务极重,志愿服务工作难度大。因为怕上厕所耽误时间,他每天值勤时不敢吃、不敢喝。其间,他要和小区14个网格长、社区工作人员以及民警及时沟通情况,还要做好防疫宣传和居民心理疏导,很忙碌很辛苦。他说:“新时代的青年就要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当战‘疫’排头兵。”

研发小程序 效率快一倍

23岁的王世鑫,是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的员工,疫情发生后,共青团吉林市委发出青年防疫志愿者招募令,王世鑫第一时间加入抗疫志愿服务工作。

“我是党员,就得冲在前面。”王世鑫和同事尹艺超在北山核酸检测工作站,配合吉大一院的“大白”负责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为保证数据录入准确,王世鑫配合检测车出数据,在不足10平方米的门卫亭工作。第一天便连续工作18个小时,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抬头、低头、输入、核对……他每天都重复着看似简单却又费神费力的工作,直到深夜。

“工作强度大不是阻力,我们可以科学优化。”王世鑫发现,报送的信息条数和步骤虽然多,但至少有一半操作是重复的,有些操作可通过互联网小工具实现。熟悉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王世鑫和尹艺超有了主意。他们用时一天,研发出小程序,并立即投入使用,为数据整理节省了一半时间。

王世鑫称,疫情防控要分秒必争,他和小伙伴还要继续优化这个小程序,让其更易上手,并提供给其他区域的录入人员使用。

靠在楼梯扶手上睡着了

“我的孩子上小学了,让我去吧!”蛟河市人民医院循环内科护士刘静请缨加入驰援吉林市抗击疫情的队伍。

3月3日上午,出征在即,刘静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姥爷病危,想看她最后一眼。她急忙赶去,想到不能再陪在姥爷身边,哽咽地喊着“姥爷……”姥爷听说她要去援助吉林市,轻轻点头,闭上了眼睛。

3月4日凌晨,刘静赶到了吉林市,被分配到昌邑区负责核酸检测。此后,她每天4点起床,一忙就是一天。在寒风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在飞雪中,双手冻得红肿,有时累得胳膊抬不起来。

上门核酸检测更辛苦。她每天都得爬很多次六七层的老楼,从下午三四点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一次,她累得坐到楼梯上,头一歪,就靠在楼梯扶手上睡着了,手里的材料掉在地上才把她惊醒。

在东局子街道八家子社区进行核酸检测时,有名哺乳期产妇发烧,核酸报告一直是阴性,但她正处于断奶期。刘静判断是乳汁未排净,引发乳腺炎发烧。刘静教她怎么排净乳汁,还嘱咐她安心静养、别焦虑。后来,产妇告诉刘静,她退烧了。

刘静一直住在驻地,通勤支援吉林市龙潭区和船营区,没回家。爱人打电话说,儿子晚上在梦里直喊“妈妈”,刘静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她说,等疫情过后,回去一定要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社区就是我的战场

张宇新是龙井市安民街道安民社区党委书记助理。3月7日,张宇新请缨投身抗疫一线。她说:“社区就是我的战场,居民就是我的亲人,我要和他们奋战在一起。”

3点起床,泡面就是早餐;4点到岗,开始准备工作;7点,集中核酸检测;16点30分,“敲门”行动,汇总登记信息;22点,返回住处……这是张宇新每天的工作日程,不停穿梭在单位、楼栋和采样点。

“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睡眠时间,但根本睡不着。”复盘工作、完善细节,如何有效地避免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是张宇新思考最多的问题。

“第一轮核酸检测时我们分成5组,223个单元,180户左右居民,爬楼梯逐户上门做核酸。遇到家中老人敲门不开时,只能在楼下大声喊,做工作。”张宇新说,长时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腿上起了一大片湿疹。

3月11日22点,龙井市第一轮核酸结束。张宇新做好收尾工作,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住处,才发觉脚趾磨出了水泡。

3月18日,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在室外工作数小时的张宇新双手早已冻得红肿僵硬,她把为数不多的暖贴发给了医护组和登记组使用,唯独忘了自己。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