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美好生活是什么味道?餐桌上就有答案。
在湖南,有一批农业科学家,围绕“做优一桌饭”,毕生破译各类食材密码。他们使大米更充足、猪肉更营养、鱼肉更鲜美、食用油更健康……湖南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生猪养殖和调出大省、全国“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的重要阵地。
种子的力量:守护大国粮仓
53岁的湖南澧县农民刘宏勋种了一辈子田,过去是望天吃饭,如今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
去年,他家数百亩杂交水稻收成有61万余斤。专家到田里教他科学育秧、测土施肥、无人机作业……他的田产量比过去涨了40%。
刘宏勋的家在洞庭湖畔的澧阳平原。几十年前,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距今6500余年的古稻田。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印证了湖南“九州粮仓”的美誉。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一直是全国稳定提供外调商品粮的省份之一,调出量位居全国前列。
这里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5%的粮食,科技为守护“米袋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湖南农业科技工作者以一颗稻种,有力地回答了西方社会的疑问。
湖南是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省份,见证了它的攻关足迹:从三系到两系再到第三代杂交稻,从单季亩产700公斤、800公斤、1100公斤,直到2021年双季亩产达1603.9公斤。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介绍,由袁隆平院士倡导的“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去年增产粮食约4亿斤。
猪粮安天下。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湖南是生猪调出大省,良种是关键保障。
一杆秤、一把尺、一支笔……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总畜牧师彭英林记得,几十年前,生猪育种工作是从粪污遍地的猪舍开始的。
如今,湖南建起了生猪育种联合平台,通过“科研+企业”模式把资源、材料、数据集中共享、优中选优,破解过去依靠国外引种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湖南的生猪育种水平全国领先,今年一季度外调了21.8万头仔猪。”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武深树介绍。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今年春天,瞄准种业核心技术攻关的岳麓山实验室在长沙浏阳河畔破土动工。目前,湖南在种业领域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育种中心或改良分中心。
仓廪实,天下安。2021年,湖南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28.09亿斤提升至614.9亿斤,生猪出栏量由当年的190万头增加到6121.8万头。作为产销第一大省,湖南每年向省外提供8000余万斤杂交水稻种子,占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每年向省外提供商品粮上百亿斤。
田野的智慧:种出致富希望
“就跟人一样,缺什么补什么。”阳光穿透大棚,黄源仔细端详着辣椒苗,认真地说。
这位湖南湘阴县樟树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那里学了一手绝活。“氮磷钾的最佳比例是5:1:6,如果磷肥多了,口感会发涩。”
樟树镇盛产的樟树港辣椒是个老品种,辣度低、口感糯、皮肉不分离。可过去,由于产量不高、抗病性差,农民不愿种。邹学校带领团队在当地设立了辣椒产业院士工作站,每年从数以万计的辣椒苗里找出最纯正的几株,为种子提纯复壮。
经过不懈努力,樟树港辣椒抗寒、抗病、抗虫性大幅提升,种植成本低了,品相也更好了。价格最高时,一斤能卖出300元钱。
如今,樟树镇有1万余人从事辣椒产业,今年预计产值可超4亿元。
为了让各地椒农的收益更有保障,邹学校团队研制了适配不同菜系的200多个品种。比如,虎皮青椒用“皱辣”系列,而做辣椒炒肉最好用“兴蔬215”。
说到辣椒炒肉,肉质细嫩、口感回甘的宁乡花猪,也是这道菜的最佳食材。
但宁乡花猪吃得多、长得慢,喂起来很不划算,渐渐被养殖户放弃。最濒危时,只剩7头公猪和50头母猪。
2008年,宁乡花猪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李述初带头建起了一个国家级保种场,后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当起了“猪保姆”。
湖南楚沩香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曾青华说,印遇龙团队为宁乡花猪量身定制了“秘方饲料”,从前吃4.5斤饲料只长1斤肉,现在吃3.5斤就能长1斤,还用更便宜的非粮饲草部分替换了豆粕、玉米,一头猪的“伙食费”省了数百元。
今年,养殖大户易文兵养了约500头宁乡花猪。他信心满满:“每一头比普通白猪至少多赚200块钱。”
去年,宁乡花猪出栏量超过32万头,有近10万人从事相关产业,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30亿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为了让科技助农增收,湖南建立起1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选派1.5万余名科技特派员,实现重点村全覆盖。
2021年,湖南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2017年的9708亿元增加到1.33万亿元,增长37.5%。
科技的奥妙:酿出舌尖幸福
地处洞庭腹地的湖南益阳南县是“稻虾米之乡”。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带领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一场水稻“大阅兵”——
几十亩稻田里种着300多个品种,旁边插着对应的“身份牌”。科研人员细致观察记录下它们的田间表现,还要对成熟的稻子做成分分析。
好米,有严格的数据指标。要软糯,直链淀粉含量最好在14%到18%之间;要好看,长宽比得在3.6左右……这样百里挑一的最优组合,再用来进一步培育“稻虾米”的专属品种。
过去,南县饭馆里米饭大多是免费的,“稻虾米”却能卖到18元一桶。
“鱼米之乡”湖南,还有一段“鱼院士父子”佳话——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曾突破草鱼人工繁殖技术,后来,刘筠的儿子刘少军也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备受市场欢迎的鲫鱼新品种“合方鲫2号”,就是刘少军团队的成果。父本为日本白鲫、母本为本土红鲫的合方鲫,是经过六代群体选育再杂交得出的。
“合方鲫2号”呈现出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呈味氨基酸总含量显著提高。这意味着它更鲜美、更营养。
无油不成菜。作为我国油菜种植主要省份,湖南还提供了一滴好油——
过去,菜籽油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芥酸和硫苷,经过多年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官春云及其团队率先研发出低芥酸、低硫苷的“双低”油菜。
“‘双低’油菜普及后,我们又研发了新品种,维生素含量更高,更耐储存,油烟也更少。”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忠松说,“如果用它们来煎豆腐、炸鱼和炒鸡,吃起来特别香。”
目前,官春云团队培育的油菜品种,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20%。从湖南“走出去”的水稻、辣椒、多倍体淡水鱼等,被端上天南海北的餐桌。
除袁隆平、刘筠院士外,湖南还有8位农业科学领域院士。他们和4000余名科研人员一起破译着米、猪、鱼、辣椒、油菜、茶叶、柑橘等食材的舌尖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大食物观拓展了粮食的边界,这是农业的春天。”邹学校说,科研工作者们将持续扎根田野,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更丰富,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安全。
(新华社长沙5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