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积极整合普惠金融、便民服务、农资农技等资源,加快涉农场景建设推广,增强网点综合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便捷性,对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稳步提高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成为普惠金融持续发力点。随着《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如期收官,我们基本建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按照“健全机制、持续发展,机会平等、惠及民生,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防范风险、推进创新”等原则,坚持借鉴国际经验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与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从普惠金融服务机构、产品创新到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绩,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和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更加健全,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当前,我国城乡建设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倾斜,全力做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金融服务,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金融投入,推出针对农户生产经营、创业、助学等的普惠贷款十分必要。支持乡村振兴,要加大对乡村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48%,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逾6个百分点。乡村振兴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新蓝海,金融机构积极从组织架构调整、专业团队配置、数字技术运用等多方面给予保障,推动普惠金融真正直达农村、农户,覆盖广袤农村大地,特别是随着金融科技产业规模和应用场景扩展,助推着农村普惠金融大力发展,银行支农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普惠金融供给量提速增长。通过巩固完善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供给和推动物理网点、服务机具和数字渠道等有机协同发展等举措,弥合“数字鸿沟”,增强对特色产业、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服务能力,有效支持农村电商深入发展;通过降低普惠金融融资成本,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
持续推动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持,用产品和服务赢“农”心。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滴灌。要全面落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把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作为加大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一要加大政府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搭建信息平台,减少银企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推动“政银保”模式的发展。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二要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以监管创新促进金融创新,保持区域性金融发展的活力,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三要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助农惠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结合传统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实际,促进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四要提高普惠金融的运作效率,结合“三农”领域对资金的实际需求,推出更加符合农业季节性、区域性特点,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服务程序,提升效率。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多渠道的乡村金融知识普及,提高农民与涉农企业的金融意识与金融消费能力,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蓄力。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