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7版:专刊

长春人文学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水平民办大学

解克兢 本报记者 万双

解克兢本报记者万双

穆树源董事长和残疾人大学生李爱春在一起

学校与吉林农业大学举行联合培养研究生签约仪式

原创东北秧歌舞蹈《姥姥的田》获中国舞蹈“荷花奖”

写在前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把握培养方向,坚定育人初心。作为吉林省创办最早的一所民办大学,长春人文学院从1988年办学至今,伴随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已经走过34年的办学历程。34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家长认可,办学声誉得到社会好评;学科专业布局比较合理,新设立了理工科、医疗、康复等专业,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福祉学;拥有一支比较稳定的教师队伍和年轻化的管理团队;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基本达到教育部要求标准;党建工作特色鲜明,教书育人成果显著。学校先后培养出47230余名各类专业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如今,长春人文学院已经进入新的办学阶段,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

科学调整布局 营造育人良好环境

“我们有条件,有信心,把长春人文学院办成一所高水平的民办大学!”2021年新学期刚开学,董事长穆树源教授在全校教职员大会上掷地有声。学校转设更名两年来,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教训,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力争在五年内把长春人文学院办成高水平的民办大学。为此,学校重新修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学校在办学条件、内涵建设、培养目标等重点工作上集中发力,教育根基不断夯实。

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建成了供师生休闲生活学习的生态福祉园,铺设了1000平方米的白石路,建成了3万平方米的草坪地,种植了1000棵白桦林和1000棵杏树;更换了西校区的校园围墙;重新铺设了东西两个校区的柏油马路;更换刷新了校门校牌;大修了西校区一、二、三号学生公寓;修缮了东校区专家公寓、福祉会馆、西校区综合楼和过街天桥;全部更换教室桌椅7900余套。

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从2021年开始,学校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确立了新型治理体系,完善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重新对校领导、行政单位和基层学院核定编制,完善了各级组织机构,优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学校办学重点下移,形成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对二级学院实施自主办学,初步形成了激励机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活力。

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把课堂以外的学生表现,折合成一定的学分,形成全方位育人模式;坚持“成功教育”理念,把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独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业绩、教学质量提升等内容作为聘任教师、考核教师、晋升教师职称的重要条件,保证了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

突出工作重心 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近两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改革建设建设项目、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硕果满枝。

2021年底,学校申报的“东北秧歌”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是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学校以此基地为契机,原创东北秧歌舞蹈《姥姥的田》以全国排名第二的实力,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奖,并入选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的2021年度《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学校现有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建设进程。

为有效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学校制定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已获批4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校级立项培育3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人人思教、课课育人的良好氛围。教研教改项目获批取得新突破。2019年获批21项,2020年35项,2021年获批88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评价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已获批该类项目61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项目中,全省高校中仅有2项案例入选,学校成功入选1项。美术与设计学院组织申报的《综合材料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资金120万元。

加强学科建设 科研工作成果丰厚

近年来,学校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为契机,以“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提升水平”为目标,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2009年以来,先后与5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获批吉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福祉学;围绕社会福祉、介护福祉、健康福祉、儿童福祉、经营福祉、福祉工学、福祉文化等方向开展学科交叉建设。现有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音乐、舞蹈、戏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学(福祉)、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6个优势特色学科。

学校瞄准区域发展,强化7个学科专业群相互支撑和助力。近3年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根区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围绕重点建设学科申报获批吉林省民办高校发展扶持学科建设项目资金864万元,改善了学科支撑条件建设,使部分学科成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决策咨询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重点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提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2021年3月,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首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学校申报的《基于产学合作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等16个项目获批立项,位居全省高校获批立项数量前列。2021年学校获批“吉林省健康福祉产业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立项79项科研课题。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养老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组经过3年研究开发,全部完成各项成果指标,发表SCI论文11篇,已开发出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养老系统,已经通过了吉林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研究院的检验,获得了相应的检验报告,获批软件著作权5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报的“基于5G的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示范应用”推荐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教育部。吉林省推荐六家应用试点项目,其中推荐公办大学4家,学校是唯一一所民办高校。项目完成后,能够带来校园5G专网高质量体验及应用场景实质化提升。

瞄准国家需求 打造福祉教育品牌

面对中国养老事业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为养老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学校作为国内首创本科福祉专业的民办高校,从2009年开始筹办福祉专业以来,已经形成学校培养福祉养老人才的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学校拥有社会福祉学院、健康福祉学院、护理福祉学院、儿童福祉学院等四个教学单位;设有福祉研究院、福祉实训中心和吉林福祉技师学院、长春市人文职业培训学校2个培训机构等。学校申报并获批了吉林省社会福祉研究基地、吉林省养老事业与产业发展智库、吉林省老年问题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建立了大专、本科与研究生、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多层级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养老福祉专业人才,从实质上提升吉林省养老事业管理服务水平和福祉专业人才培训水平。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福祉专业优势,为地方养老机构培训介护、护理和康复专业人才3500余名。目前,福祉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从事养老事业,许多毕业生成为国内大型养老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福祉大学这一目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福祉与艺术、福祉与人工智能、福祉与经济、福祉与法学、福祉与教育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打造中国特色的福祉学科,为中国未来的老年、儿童福祉事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从儿童福祉到老年福祉,从护理福祉到健康福祉,重点突出福祉专业学群发展的前沿性和整体性,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校企合作的多元化途径,形成“实践育人联动机制”;通过采用“3+1”“2+2”等方式联合培养,毕业生可以选择在国外“本硕连读”培养福祉专业人才;通过“福祉教育”+“国际化”,率先在国内创建“福祉社会学科”,为中国社会福祉事业发展培养一批专门人才。2022年,学校申报的新兴交叉学科福祉学顺利通过吉林省高校特色高水平学科中期验收。这是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对学校福祉类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认可,对于学校福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吉林省“双特色”建设引领下,学校以专业集群方式在国内率先构建了福祉本科教育、福祉研究、社会化养老实训基地、福祉从业人员培训基地、福祉文化培养与传播“六位一体”的养老教育事业模式,全面提升福祉学学科整体实力、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大福祉、大健康、大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以优质教育资源、最佳课程设计、先进硬件设施、完备实践基地、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精心打造“中国社会福祉教育的旗舰”,推动吉林省地方养老事业发展,形成了“医养结合”“医护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特色。2021年,学校与长春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助力福祉健康养老事业发展,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养老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为学校福祉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022年,吉林省政府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六新产业”发展方向和“四新设施”建设重点以及全省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全省确定13个产业学院协作体及牵头高校。学校作为“吉林省高校休闲康养产业学院协作体”的牵头单位,以休闲康养、康复健康、养老服务、中药保健等四个方向为突破口,发挥福祉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优势,加快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吉林省休闲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坚持专家治校 推行教授治学策略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修订完善了校院两级教授委员会章程,发挥各基层学院教授委员会的主导作用。同时还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指导教师围绕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立德树人责任意识和课堂教学能力;出台了《专职教师做学生工作实施办法》,完善了专职教师做学生工作的机制。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体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教师700余人。在教师队伍中,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编导、国家一级演员、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人才等;全校有27名博士生导师,有31名教师被聘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批外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在2021—2025年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遴选结果公布,全校共有9名教师入选,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实现了历史之最。在吉林省“第二届”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学校推送5名教师有4名获奖,其中1名进入总决赛,3名教师获奖。积极鼓励和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在吉林省第一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2名教师获得“育婴员”项目第1名和第3名,被授予“吉林省技术能手”称号,成功进入决赛,其中1名教师作为吉林省参赛代表赴疆参加首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全国第5名的好成绩。

强化党建引领 筑牢红色坚强堡垒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结合第二课堂,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了十大育人体系,深入推动思政育人、融合育人、协同育人。”学校党委书记付宏政对记者说。

近年来,学校党委与东北师范大学共同推进“同在党旗下、携手添光彩”结对共建活动,提升了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先后组织开展“学习筑梦”行动,推进“青马工程”,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选强配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参加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评选,学校现有2个基层学院党总支获评省“标杆院系”,2个党支部获批省样板支部,有1个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精心打造“党建思政深度融合共同体”品牌,将党建思政工作深度融合、融为一体,形成了同向同行、齐抓共管、推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特别在本轮疫情期间,学校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基层建设年”“三亮、三比、三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严格落实“三级书记”抓疫情防控责任制。学校在学生公寓成立临时党支部10个,组建党员先锋队36个,设立党员先锋岗378个,有3名入党积极分子火线入党,有61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活跃在抗疫一线。他们主动“接单”“跑腿”,千方百计解决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取得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贡献力量。

学校还组建思政课教师战“疫”思政微课宣讲团和学生战“疫”思政微课宣讲团,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及教学要求,围绕疫情防控中的“责任与担当”“感恩与奉献”“自由与规则”“尊重与包容”“逆行与成长”“科学与理性”等内容,开设了战“疫”思政微课堂系列课程。

学校党委还开展了“大学生思政课伴随我成长”进步奖、“大学生思政课伴随我成长成功奖”评选活动,着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了思政育人工作落实落地。2018级商学院金融学专业高铭泽,连续多年担任“大学生思政课教师”,先后获评“思政课学习标兵”“优秀宣讲者”“人文红色诗者”等荣誉。今年3月,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是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本科在读学生。2021年,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学校先后组织开展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激情五月”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四月书海”“十月书香”读书宣传推广、党史知识竞赛、开展“四个一百工程”(唱百首红色革命歌曲、讲百部红色革命故事、演百部红色革命情景剧、创百部红色革命书画作品)等品牌特色活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坚持以赛赋能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级高校专业技能赛事,是检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学校坚持成功教育理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树立“人人皆能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观,通过以赛赋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育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全校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育人氛围。”吕英华校长告诉记者。

近年来,学校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赛事作为提升大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每年都有千余名学生获得全国和省级各类大赛的奖励。2021年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批国家级20项,省级60项;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6银20铜的好成绩。在2021“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阅读和写作大赛中,有3名学生分别获得吉林省阅读比赛一等奖、写作比赛二等奖、演讲比赛二等奖。在全国俄语翻译大赛中,有1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在202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中,有5名学生获得吉林省一等奖;组织20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有17人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省级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9名。

健康福祉学院中药保健系残疾人大学生李爱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励志短视频火爆网络,获得央视新闻等百家媒体网站点赞报道。今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正式亮相央视综合频道(CCTV-1)。文学院2018级朱隆吉同学经过层层选拔,受邀参与比赛和节目录制,当选吉林省高校诗歌联盟主席和名誉主席;商学院201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王睿久参加全国首档“省级媒体乡村振兴宣传协作体”三农春晚剧《万家团圆中国年》吉林分站演员海选总决赛并成功晋级。学校被认定为“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原创话剧《郑德荣》被评为“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近年来,学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一直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0%。先后涌现出全国百优志愿者、“吉林省百优大学生”“吉林省最美抗疫志愿者”“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等一批大学生典型。学校先后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模范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和文明校园等称号;学校党委先后3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连续多年位居东北地区前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踔厉奋发开新局,笃行不怠再扬帆。面对学校新的发展机遇,学校将进一步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开启全面建设发展的新征程。全校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文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把学校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