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读者之声

莫做“失去名字”的妈妈

本报记者 王忆遥

编辑同志:

近期,网友们被一段视频暖化了心,视频中小男孩向妈妈表白:“你一辈子都是我的妈妈,所以爱我的时候,别忘了爱自己!”这恰好击中了许多妈妈的软肋。每个妈妈都曾是怀揣梦想的女孩,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由女孩变成女人,由脆弱变得坚强,由幼稚变得成熟。妈妈这个称呼带给女性太多的东西,抚养孩子的义务,家庭生活的打理,日常家务的操持,每一样妈妈都必须努力把它做好。如何才能在当妈妈的同时不丢掉“自己”?每一位妈妈,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看到自己的需要,学会取悦自己。因为眼里有自己的妈妈,才是孩子需要的榜样,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那些曾经也是爸妈掌上明珠的女孩们,自从有了娃,便逐渐忘记了爱自己。与其说忘记,不如说是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比起爱自己,她们的时间都用来爱孩子,渐渐便忽视了自己。如何在“自己”和“妈妈”的身份中找到最优解?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几位妈妈,看看从她们身上能不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身份妈妈 勿忘自己

事实上,大多数妈妈自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所有的称呼顺理成章地成为“孩子名字+妈妈”。真名几乎无人问起,自己也忘了告知。即使孩子们早已成为好朋友,家长们也都不知道彼此的真名,见面就喊“嗨,谁谁妈妈。”妈妈们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因孩子而衍生的代称,并且欣然接受。

刘可欣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为了照顾孩子,只能辞掉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选择时间自由的职业。如今儿子已经小学4年级了,她跟记者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上个周末,儿子约了同学浩浩一起去体育馆打篮球。两个小家伙酣畅淋漓地运动,我和浩浩妈妈坐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聊着有关孩子们的话题,后来不知怎么就聊到了我们自己。这一聊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远嫁的女儿,她的娘家在四川,我的娘家在河南,因为远嫁,我们都很久没回娘家了。这种惺惺相惜,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浩浩妈妈突然说:对了,我的名字叫宫晶,以后你就叫我名字吧。我也报上自己的名字,不禁哑然失笑,对她说:算起来,我们也认识几年了,差不多每个周末都相约一起带孩子玩,竟然都不知道彼此的名字。”

浩浩妈妈当时也笑了,说:“可不是嘛,自从有了孩子,我就成了一个没名字的人。”那个周末以后,浩浩妈妈便跟刘可欣约定,以后都以本名相称。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妈妈被以孩子重新冠名,变成了“谁谁妈妈”。甚至还有很多妈妈,不仅仅“弄丢”了自己的名字,还“弄丢”了自己,曾经无数个梦想后来只剩下唯一:“当个好妈妈。”

作为女人,特别是妈妈,爱孩子是本能,但是,爱孩子的同时,也要记得爱自己。毕竟,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身边人。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会有更饱满的精力去照顾自己想爱的人;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更温和的心境去照抚自己关爱的人。所以,因孩子而“失去姓名”的女人,都应该记得,自己也是个值得被爱的人。记得自己的名字,或诗意盎然,或通俗易懂,但都曾被家人们寄予过美好的期许。当成为“谁谁妈妈”的同时,也还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树立榜样 共同成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妈妈只顾着给孩子报兴趣班、补课班,恨不得让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却忽视了自己也是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岂不知,在自己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更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别人家孩子”的妈妈,是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的。

这位妈妈叫王爱萍,今年51岁,是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一名教师,她的儿子便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孩子”。2020年她的儿子闵祥洲以657分,吉林省文科总分第9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王爱萍谈起自己的教育理念就四个字“言传身教”。

就让我们从这位妈妈的故事里,体会爱与陪伴的另一种方式。王爱萍初入长春师范大学就职时,是一名普通的文员,中专学历,工作后自考本科,她在怀孕期间又报考了研究生。为了将来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研究生她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继续留校工作,在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担任办公室主任。后来因为政法学院缺法学课程的老师,王爱萍又决定攻读法学专业,圆自己的教师梦,报考司法考试。于是便开始了每天跟孩子一起学习,紧张备考的日子。从最开始毫无法学基础,“权利”“义务”都搞不清楚,到通过司法考试,王爱萍用了整整4年时间。用她的话说:“这4年也正是我儿子的黄金学习期,我用一起学习和备考的方式,陪着他一起努力了4年。我儿子常说:学习苦了累了,想偷懒的时候,看见40多岁的妈妈还在努力着,就觉得自己没有不努力的理由。”

陪伴孩子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王爱萍无疑用了一种收获最多也最直接的方式,去引导和影响孩子。打开了陪伴和榜样的双重模式。她在收获儿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成为了更出色的自己。在“妈妈”和自己的模式中,双丰收。

放松心态 拥抱生活

现在很多家庭的现状是焦虑的妈妈、缺失的爸爸、压抑的孩子。焦虑的妈妈大多是因为心太累。她们好强,样样都要亲力亲为,都想做到最好,同时也对孩子的成绩抱有极高的期望。缺失的爸爸呢,一部分忙于事业,而也有一部分不是不想做,而是妈妈们不放手,不放心,让爸爸们在家里找不到位置,只有越来越远离。这种情况下,只有妈妈们学会放手,学会协作,才能让自己紧绷的状态得到缓解。放松自己,才能腾出手来拥抱孩子,拥抱生活,活出自己。

要知道“别人家孩子”毕竟只是少数,成绩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子女教育出现难题时,妈妈们不妨让爸爸来主导试试,每天接送孩子上学、辅导作业。尝试跟孩子少讲大道理,不聊成绩,不聊作业,只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家庭关系融洽起来。

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文章里这样说:“我们所说的享受,只不过是在厨房里,单独为自己做一样爱吃的菜。在商场里,专门为自己买一件心爱的礼物。在公园里,和儿时的好朋友无拘无束地聊聊天,不用频频看表,顾及家人的晚饭和晾出去还未收回的衣衫。在剧院里,看一出自己喜欢的喜剧或电影,不必惦念任何人的阴晴冷暖。”虽然已为人母,但依旧要在允许的条件下保持健康的状态、愉悦的心情、用心的穿搭。时光荏苒,但依然能保持自信和优雅,足以让人惊羡,何尝不是自己的幸福、孩子的幸福、家庭的幸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