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和龙:勇拓乡村振兴幸福路

实习生 杨佳琪

山水如画,田园如诗。鳞次栉比的桑黄大棚、载满风景的稻田小火车、白墙青瓦的朝鲜族民居……在和龙广阔的田野间,特色产业遍地生金,美丽乡村风景如画。

近年来,和龙市立足本地实际,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开拓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金耳朵”拓宽产业路

仲夏时节,走进和龙市八家子镇,道路两侧随处可见“桑黄小镇”的标牌。一座座新型农产品大棚里,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深棕色菌段上,长出了表面凹凸不平、形似耳朵的金黄色桑黄。

八家子镇南沟村村民徐明福,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在基地负责大棚的通风、喷水工作。

“活不累,还能照顾家里,一年到手1万多元。”徐明福一脸满足地说。“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目前,该基地产业收益已扩容覆盖6个行政村,通过向脱贫户流转租赁土地、参与运营就业、利润统筹分配三种方式,带动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近年来,和龙市大力发展桑黄种植产业,先后投资2.2亿元,建设桑黄菌棚1300栋,摆放菌段400余万段,年销售收入2.6亿元,6700多名脱贫户通过产业分红增加收入,吸纳500多名脱贫户解决就业问题。和龙市桑黄产业入选全国“产业扶贫一县一业”,走出一条“育桑黄、木生金”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文旅”打开致富路

站在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村口,一眼望去,充满朝鲜族特色的民居整齐地分布在道路两侧,一幅幅具有民族风格的图画跃然墙上,阳光铺洒在水田地里,绿油油的稻苗随风摇曳……恬静、温馨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打卡。

光东村利用村内闲置房屋资源,融合朝鲜族民俗、古渤海国遗址等文化内涵,打造了朝鲜族民俗文化和稻田文化融为一体的朝鲜族村落。围绕大米和旅游,建设水上人家、水稻公园、村史馆等项目。2021年,游客数量达50万人次。

现在,乡村民俗游成为和龙市发展全域旅游一张响亮的“名片”,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实现了美丽的“蝶变”,不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文明村”“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贴着这些闪亮标签的西城镇金达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民俗游打卡地。朝鲜族民俗游,研学游、亲子游、农业观光体验游等多元乡村旅游模式,深受游客的喜爱。村民通过旅游接待,年人均增收上千元。

如今,光东村、金达莱村已成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点已遍布和龙76个行政村,拥有各类休闲农业采摘点20多个、农家乐旅游点200多个。

乡村美铺开文明路

漫步和龙市的乡镇村屯,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道路两旁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图画、谚语等,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传统民俗文化,成为各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和龙市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培育文明新风、提升道德素质、弘扬传统文化等措施强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打造景美、人美、民风美的文明和龙。

为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和龙市定期组织村民参与村屯治理、环境美化、卫生清理。依托“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定期相互评比,既增加群众的参与度,又增加群众对家乡建设的荣誉感,营造出人人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加大乡村“好人”和道德模范选树力度,通过群众推、村里找、大家评,把群众身边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真实感人的典型推向前台,让身边的好儿女、好媳妇、好公婆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在全市镇村形成人人学先进、个个争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

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文艺下乡等活动,为村民群众送去难得的文化大餐。2021年,和龙市开展“送演出下基层”活动12场次,参与6499人次。积极引导各镇村组建广场舞队、民乐队等文艺队伍,把更多群众吸引过来,大力推进文明乡风和移风易俗的群众活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和龙市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文化助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