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2版:专刊

构建监管大格局 催生监管新效能

——省应急管理体系创新机制提升直接监管领域安全生产整体水平

崔庆云 侯鹏飞 本报记者 颜梦

编者按

出台“日报表”机制指导督查,制订“日点评”机制服务监管,运行“提示函”机制保障督办……吉林省应急管理厅一方面向微观具体指导转变,另一方面向事前主动防范转变,紧盯责任强化、隐患清零、执法高效三个重点环节,不断创新直接监管领域检查执法的新举措,构建应急管理系统直接监管领域安全生产“握指成拳、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吉林省应急管理系统齐心协力抓好直管领域安全生产,通过“日报表”“日点评”“提示函”监管机制,压紧属地监管责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压稳安全生产形势,打通了省级到各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管“最后一公里”,“一键直达”的监管效率凸显,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直接监管领域“大格局”监管模式力求实效。


6月,处处生机盎然。

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坚持“两个至上”、践行“两个维护”,从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出发,主动自我加压。

疫情期间,由于闭环办公,不能开展“线下督查”“现场检查”,全省应急管理系统上下联动,一次次升级监管频率和力度。

——“日点评”从1次改到3次;

——“日报表”从1次调至5次;

——“属地管理”直接变成“提级管理”;

——在近60天的“闭环工作”期间,运行“日报表”“日点评”“提示函”监管机制,实现指令“一键下达”、监管“一步到位”,充分发挥“新机制”指导、服务和保障的监管和执法作用,直接监管领域未发生亡人事故。

吉林应急管理厅积极创新监管机制,以“日点评”机制为切入点,科学构建直接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大格局”监管模式,形成了体系化引导、清单化指导、机制化督导的全新信息化、一体化、模板化监管机制,为直接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注入了不竭动力。

下面,记者带您走进应急管理系统直接监管领域“第一现场”,一起去探寻应急管理系统直接监管的新机制带来的新气象、新经验。

创新“日报表”举措,拓展“大格局”监管模式

自觉提升 主动加压 上下联动

运用跟进式“督查机制”系统化指导

打铁还得自身硬。

应急管理部门作为安委会办公室,也是安委会成员单位,如何提升直接监管领域执法能力和效率,打赢安全生产工作的“持久战”,不仅要“牵头抓总”更要“率先垂范”。

应急管理厅以实现“体系全面重塑、功能整体优化、创新综合集成”为目标,主动从工作机制上做前瞻性、系统性、穿透性的思考谋划,探索和升级直接监管领域统一领导、权责一致的监管模式。

“日报表”打造监管“规定动作”

为确保新机制真正管用受用能用,去年8月30日,吉林省以安委办名义印发《监督检查工作情况日调度通知》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

明确了层次范围。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对属地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工矿商贸八大行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情况进行上报。

明确了时间节点。在工作日内每天15:00上报前一日的监督检查情况日报表,“日报表”中单位名称、被检单位、检查地点、发现的问题隐患、检查人员、整改情况相关栏目的内容一应俱全。

明确了报送程序。各市(州)每日把所辖县(市、区)监督检查情况汇总后报省应急厅指挥中心,省应急厅指挥中心把各市(州)情况汇总后,每天16:30前报送给厅领导。

所在应急局去企业查没查、查多少,消除问题隐患准不准,执法水平高不高、处罚能力强不强等情况,“日报表”情况“一目了然”。

煤矿领域先后对三个产煤县(市)有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向属地应急局通报了隐患排查结果,并提出具体建议。在各非省属煤矿企业建立24小时“一键通”移动管理系统,通过系统下达风险预判周报、极端天气预警、事故警示通报。

非煤矿山领域严格执行五项制度,约谈了相关企业主要负责人、监管干部。实行省级联系指导重点县制度,建立省级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直接联系点5个,指定专人扁平化指导基层监管工作。

危险化学品领域确保问题通报到位、压力传导到位。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约谈属地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和监管干部,要求作出书面说明,责令对相关企业下达停产指令并对企业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收。

工贸行业领域采取“干部+专家”模式,开展钢铁、铝加工(深井铸造)、粉尘涉爆企业检查,摸清企业底数及生产状态,提高涉氨企业安全生产意识、隐患排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对标安全生产隐患“清零”

“应急局检查危化企业时,企业没有安全设施缺失、安全标识缺失等问题发生。”当天下午,危化品监管处长刘庆利看完当天“日报表”拿起电话“现场办公”:“你们县上报的问题清单是否有遗漏,数据是否精准,请再次核实16时前上报。”

刘庆利说:“通过‘日报表’分析比对,对照当天和前一天的安全生产清单,开展‘回头看’活动,实现了安全生产检查、复查的链条式指导,消除安全生产隐患高效管用。”

自去年9月2日起,应急指中心专人负责汇总基层应急局监管检查情况“日报表”,整理后发送给各个相关处室。除了节假日,双休日之外,这项工作“雷打不动”。

打开其中一天的“日报表”,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监督检查情况一览无余。

——省本级当日线上检查64家企业,未发现安全生产隐患。

——各市(州)、县(区)应急管理部门共派出49个检查组、201人(次)检查人员,检查102家企业(单位)。

——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工矿商贸领域检查中,除省级检查的5家危化品交由属地应急局督导复查,其余领域、其他行业的企业,问题整改率达到100%。

要是遇到安全生产存在问题怎么解决?记者疑问。

沈立新告诉记者:这正是建立“日报表”的初衷,如果发现安全生产隐患,根据“日报表”汇总的数据,监管处室将指导到底、跟踪到底,坚决清零。

打通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

“日报表”是反映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最直观的内页,最原始的数据、隐患、举措等内容,直接从基层应急部门上报省级督导,打通了对基层督导检查情况进行督查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浏览3月15日“日报表”,当日应急系统直接监督检查总体情况尽收眼底。附表1中省应急厅3名监管干部,线上检查3家企业,未发现问题隐患;附表2中全省各市(州)、县(区)应急管理部门共派出12个检查组、39人(次)检查人员,检21家企业(单位),吉林市4名监管干部,线上抽查1家企业。

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工矿商贸领域的监管情况,通过“日报表”进行数据分析,提高了直接监管领域的安全生产指导效率。

其中煤矿类监督检查工作日报表内容详细。

省应急管理厅煤监二处检查相关煤矿矿长带班入井、调度员、驻矿盯守、风险预警系统视频等情况。未发现问题隐患。检查人员签字确认。

“日报表”全称“全省应急管理系统直接监管检查比报表”,里面“检查单位、受检单位、检查地点、发现的问题隐患、检查人员、整改情况”六个栏目,对“日报表”监管情况进行分类评估。

透过“日报表”,直接监管领域的检查、督导情况清清楚楚,指导企业整改的数据清清楚楚,省应急管理厅直接领域的监管处室,通过“日报表”对各地监管、执法情况“了如指掌”。

“日报表”举措给监管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执法效率“立竿见影”。

不得不说,“日报表”拓展了监管方式方法,为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提供了第一手要素,同时更赢得了各级监管部门和企业的赞许。

发挥“日点评”优势,筑牢“大格局”监管根基

对表汇总 个案讲解 信息联动

运用教学式“督导机制”清单化服务

基层应急管理部门把每天各地应急部门检查“日报表”的情况汇总,经监管业务处室集中梳理分析,提出存在问题隐患的指导和整改意见后,发送到指定工作群,“日点评”模式应运而生。

“日点评”提升基层监管效率

各个监管处室接收各个基层应急局上报的“日报表”信息、数据、案例,对当天的检查汇总,定期向基层印发通报。

“今日已在群中通报各地烟花爆竹检查系统录入情况,方案要求市州对批发企业全覆盖检查,请各地登录系统核查本地区录入情况,联合县市区进行检查的也要录入,隐患可以由县级或市级录入,市州要在系统内进行检查反馈,达到覆盖率要求。”5月18日,危化监管二处处长张林波“日点评”信息,对各地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准确掌握各监管处室研判、处置、反馈“日报表”的结果,厅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以厅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建立“厅领导”和“各监管处室负责人”一体的“处长工作群”,定期发送点评信息。

发挥“省安委办工作群”优势,将“日点评”信息发送到该群。“省安委办工作群”是容纳全省各市(州)县(市区)主要分管领导、应急局长共450余人的综合工作群,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省本级“日点评”中对基层监管部门发现企业的问题直接提出处理建议,基层监管部门用省厅“日点评”的截图发给地方政府领导和企业,既向当地政府和企业传导压力,也为敢于亮剑担当的监管同志撑腰,提升了执法人员威信和信心。

同时,“日点评”表扬和推广监管中消除的问题隐患,在力求“整改清零”同时,对相关企业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梁法刚介绍,工贸处负责全省工贸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吉林省各类工贸企业14万余户,规模以上企业5000余户,点多面广,监管工作颇具挑战,“日点评”机制天天坚持,一以贯之,安全生产监管效率非常明显。

强化企业落实责任“一键直达”

“日点评”方式实时督导、督办,发布各地企业安全生产动态和属地应急管理部门监管、执法情况,“一键直达”监管企业的优势和效率明显,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矿业隐患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5月18日,煤矿监管处处长赵洪有依据《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检查实施清单》《煤矿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和处理处罚规范描述汇编》具体要求,“日点评”中有举措、有数据,督导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有板有眼。

危化品经营领域复工复产前要对返岗员工做专项的安全教育,制定方案,对气瓶、储罐区进行全面排查,应急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督导,未落实复工复产要求决不允许复工复产。

“通过‘日点评’加大了对市、县安全监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提高了管精准、管到位的执法水平。”非煤处负责人崔振华介绍。

“日点评”监管优势对企业开展“线上检查”“线下督导”,监管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一键直达”,直接督导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覆盖”“无死角”。

新机制带来新效应,新方法带来新气象。

预防安全生产事故装上“安全阀”

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工贸监管处室每天“日点评”信息,“点对点”发送到“处长工作群”和“省安委办工作群”,是各个直接监管处室“负责人”的“必答题”“必考题”。

日点评咬住“日报表”存在的问题隐患“不松口”,常态化、制度化盯住问题隐患整改结果,起到了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前置”、隐患排查“清零”、安全督导“到位”的积极作用。

指挥统筹“有账单”。各地上报监督检查情况,省里能够及时、方便、快速掌握各地对属地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工矿商贸八大行业企业监督检查的第一手资料。

锻造执法“杀手锏”。各地应急局监督执法人员沉入一线,用好“干部+专家”“夜查+杀回马枪”等检查方式,真正把问题隐患找出来。

追责问责“有依据”。省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各地进行抽查。

“5月18日,各地应急局开展危化品经营企业检查,检查企业19户。四平市铁东区检查情况较好,对隐患描述的同时写明了依据,零售商店内的电器使用、用电线路铺设很重要、对安全影响也较大,要监督好企业整改。”危化监管二处处长张林波发布“日点评”信息,对各地的好做法及时点赞。

“日点评”数据精准、形式鲜活、案例清晰,点赞好做法的同时,也起到‘整改一个、个个自查’‘处罚一企,企企自重’的震慑效果。

启动“提示函”巡查,提升“大格局”监管效应

常抓不懈 跟踪问效 齐抓共管

制定叫醒式“督办机制”机制化保障

强监管、严执法,是应急部门直接监管领域遏制事故发生的根本措施,吉林省反思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立足长效机制,印发《市县两级直接监管领域提示函》,通过压实基层应急部门责任,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提示函”为基层应急人“提气”,压实责任“主体”,跟进巡查督办,成为基层应急部门监管执法的“主心骨”。

确保属地责任落实“压茬推进”

“提示函”直接“点将”各市(州)(州长、主任)、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县长(市长、区长、主任),把彻底清除安全生产隐患的责任,以安委会的名义直接交到属地“一把手”承办。

同时,立足强化直接监管领域能力建设,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反思和发现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强化各项监管检查措施,围绕强化应急管理直接监管领域的责任落实,厅党委进行了再部署、再推进。对企业自查、县级排查、市级检查等各层级监管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查清症结所在,统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压紧压实“三个责任”。

结合本地行业企业特点,紧盯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粉尘涉爆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进行“全覆盖”检查。分行业领域建立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清单,确保关键环节、要害岗位、重点设施检查到位。坚决把隐患当事故处理,紧盯违法不放,严格闭环管理,对违法行为逾期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以及同一违法行为反复出现的,发现一起重罚一起。

省厅8个驻市县常态检查组将继续下沉一线开展督导检查,根据抽查结果,反视属地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监管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发现安全生产问题隐患“坚决清零”,整改效果“一目了然”,推动了直接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提升。

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所有基层应急管理部门都按时报送监管、执法相关情况,不断完善报送工作。各地都强化了对直接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安排监督检查。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白山市应急局负责人带队深入企业现场检查,组织开展隐患排查,体现了对直接监管工作的重视。

检查方式不断创新,监管质量不断提高,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负责人介绍,“提示函”机制实施以来,适逢新《安全生产法》实施。“提示函”工作正是最直观的工作落实模式。“提示函”机制,可以直观地指出各地问题,帮助各级应急部门不走监管过程的“弯路”。

“一键直达”“无缝链接”“视频督查”“对标整改”……

采访中,吉林应急人提到“新机制”的监管方法时词出不穷,对运用“日点评”“日报表”“提示函件”举措提升执法效率信心满满。

据了解,去年9月初以来,应急管理厅创新“日报表”“日点评”“提示函”机制,应急管理扁平化“大格局”监管体系已经形成,并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机制创新,吉林应急管理工作做到了“统”得全面、“防”得到位、“救”得及时,进一步压紧属地监管责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应急管理直接监管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催生强大效能。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工矿商贸领域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大幅下降。直接监管的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领域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事故。

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铮铮誓言,不断创新机制,打造“上下联动、握指成拳、齐抓共管”的监管模式,加强直接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已经彰显实效。

吉林应急人担当作为,奋发向上的脚步从未停歇。

吉林应急人正在一路前行,一直在路上。


记者手记

创新无止境 实践正当时

如果说,“日报表”是监管检查情况的“晴雨表”,“日点评”是整改问题隐患的“上马石”,那么“提示函”,就是强化基层应急监管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金刚钻”。

启动和应用应急管理直接监管领域工作机制,把“日报表”“日点评”“提示函”三个机制在监管工作中融会贯通、环环相扣,就是打造了一把提高直接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金钥匙”。

吉林省应急管理机制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监管领域,在指导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减灾救灾工作上,创新建立了应急协调13项联动机制,更是“成果斐然”。

树立全厅“一盘棋”思想,着力提高安委办、防办、森防办等议事协调机构牵头抓总能力水平,做强应急指挥中心,成为省委、省政府指挥决策的重要参考。

健全完善《吉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吉林省地震应急工作方案》等12项制度规定,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实现了“防抗救”责任链条的有效衔接。

组织气象、水利、林草、自然资源、住建、地震、粮储等部门建立涵盖预警响应、物资调集、应急联动、舆情应对等十个方面的协同联动机制。

加强应急体系直接监管领域机制创新,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形势稳定、向好注入了强劲势能。1至5月底,全省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其中较大事故同比下降100%,无重特大事故;无煤矿事故,非金属矿事故同比下降。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事故,森林草原实现“零火情”。

构建直接监管领域扁平化“大格局”监管模式,只是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的一个“特写”。加强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有更多课题等待去思考,去应对。

作为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部门,坚持从解放思想入手,从深化改革破题,从转变作风筑基,从狠抓落实发力,全力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实际工作中,重点推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

遏制亡人事故。从坚持“两个至上”、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出发,从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出发,主动自我加压。

微观具体指导。强化微观具体指导,使问题、责任、任务、措施更加明确具体。

事前主动防范。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改变以往被动应急的局面,做到“平时急、不应急”。

高效有力指挥。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强化预案演练,加强会商研判,做好调度指挥,随时准备打大仗、打硬仗。

全面提升能力。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强化网格管理、强化技术支撑、强化物资保障、强化力量配备、强化宣传引导,全力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创新无止境,实践正当时。

省应急管理厅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如何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减灾救灾工作,抓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部分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如何组织、指导、协调安全生产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统筹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统一协调指挥各类应急专业队伍,建立应急协调联动机制还有更多的方法、举措有待创新和不断探索实践。

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做好压责任、防风险,抓服务、促发展,严执法、重问责,强管控、除隐患“四篇文章”,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使命和责任。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