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泽溟)“5月份外贸收入环比增长65.8%!”日前,吉林大华机械制造公司市场营销部副部长袁兵告诉记者,“今年截至5月底,我们实现飞轮齿圈总成出口93万套、齿圈冲压件73万件,外贸收入冲破1.2亿元。”
大华公司的飞轮齿圈总成和齿圈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8%,是包括美国GM公司、美国康明斯、德国大众等30余家国际知名主机厂的配套厂商。疫情之下,他们的发展为什么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倒势头更盛了呢?
记者随着袁兵走进大华公司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寻找答案。流水线上,一排排零部件散发出金属特有的耀眼光泽。最终的成品在车间的另一头,工人们将其打包装车后,会被运往各主机厂、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发往世界各地。
姜军,是一位数控铣工。作为吉林大华首批复工复产的员工之一,他见证了企业产能恢复的点点滴滴,也亲自经历了保生产抢订单的紧张与完成客户委托的喜悦。
“复工以后,我第一时间就回来驻厂了,摸着熟悉的设备,看到熟悉的产品件,工作状态一下就回来了。”姜军告诉记者,“刚复工那几天,订单任务多且急,人手也少,为了完成客户需求,每天一个人要干两个人的活。现在好了,车间产能都恢复了,工友们也都回来了,我的压力减轻了很多。”
“再说句心里话,看到自己加工的产品不仅能在国内应用,还能在海外市场中站得住脚,真的很欣慰,再苦再累也值了。”姜军一边说一边擦掉额头上的汗珠。
在办公区,袁兵道出了企业能在疫情下稳生产保订单的关键,“疫情期间,面对原材料短缺、交通封闭、产能受限等情况,我们第一时间组织驻厂封闭生产,与交通部门和商务部门协调保供绿色通道,组织快船、铁路等高效运输方式,确保原材料和成品货物的顺利流通,确保客户订单不会因疫情因素造成延误,保证出口订单按时交付。”
“为了保住国际市场客户,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通过电话和邮件等方式进行生产状况的跟踪通报,为了照顾国外客户的作息时间,我们这边常常是深更半夜与对方进行沟通,第二天大家都瞪着‘熊猫眼’。”说到这,袁兵笑着挠挠头。
说笑中,记者向不远处的生产车间望去,此时,忙碌的工人师傅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手边的操作台。伴随着车间里大型机械的轰鸣声,一件又一件吉林飞轮“飞”出了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