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长春 我深爱的城市

王宏波

我在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里的A城——哈尔滨,向南眺望同在书中命名的吉春市——我深爱的长春市,在心中为这座城市祝福。

我生长在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林区,却从童年时代就对长春这座城充满了深深依恋。

上世纪50年代末,舅舅从林区考上大学,在吉林大学数学楼里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自此,我和这座城市有了联系,有了情感。第一次来长春是在八九岁的时候,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姥姥、姥爷领着我从哈尔滨坐上火车,在长春火车站下车时,金色的阳光涂满人群攒动的月台。我看到舅舅和舅母,当时他们是多么年轻,脸上闪烁着新婚的幸福笑容。和他们一同来的还有舅母的妹妹,我叫她梅姨,她同样是一脸的青葱光泽……

我们坐着叮叮当当的“摩电”来到舅舅家,那是坐落在幽静的街旁叫二十一家的宿舍楼,很快我和舅家邻居的孩子成了伙伴,他们领着我走进吉大理化楼后面蓊郁的森林里,那条蜿蜒流淌的清溪,一架浅灰色的拱桥横亘其上,水波如镜,游动着精灵一般的鱼儿,映衬出天上的白云和理化楼的倒影。在小溪的岸边一座青瓦白墙的大屋檐房子隐隐在树木之中,小伙伴说那叫鸣放宫。我认识了舅母的爸爸妈妈宋大姥、宋大姥爷,还有更多的亲属,他们对我都十分怜爱……就这样,这座城市走进了我心里,那些美好深深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又想起我第二次来长春的情景。

那时,姥姥、姥爷已到长春和舅舅舅母一起生活,我回到哈尔滨的父母身边。我十分思念把我从小养育到十几岁的姥姥姥爷。终于盼到放寒假了,妈妈领着弟弟和我坐了一下午的火车,再次来到我心仪的长春。我们在寒冷的暮色时分走出火车站,站前广场那盏盏温暖的灯光下,是一张张安静的面容和匆匆而行的人群。我们到朝阳商店下车,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舅舅的新住处,是在同志街镇江路一号那座院子,见到了我日夜想念的姥姥、姥爷,还有舅舅、舅母,咿呀的表妹和襁褓中的表弟……从此,每到寒暑假,不管假期几天,我都要来长春,来到这座小院。

我在这里接受了思想的启蒙和文学的熏陶。每次来,舅舅总要问我在读什么书,领我到解放大路一侧的吉大图书馆,让我在少年时代就感受到了文化的氛围。他为我借来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和苏联时期的诗歌、小说、文艺理论,还有美国的文学作品,我记得《天才》《潜流》等都是在这里读的。在舅舅家里,我看了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的第二集《播火记》,以及傅连暲著的《养生十谈》……这些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这个懵懂少年懂得了许多,在心底埋下了追求真善美的种子。在这院里住的一位邻居,高高的个子,充满着激情,我管他叫于舅舅,他是吉大图书馆的馆员。当他知道我喜爱文学后,便经常和我聊天,用毛笔在报纸上书写古诗名句,在聊天中他讲述了很多中外文学史、文艺理论知识,并把他收藏的线装本《古文观止》和秦牧的《艺海拾贝》借给我,让我带回哈尔滨慢慢学习。舅舅经常把我领到中文、哲学、外语等教学楼,让我与可敬的教授们接触,耳濡目染,受到文化的滋养。一天晚上,舅舅领我到在桂林路附近八舍居住的中文系吴开晋老师家,吴老师给我看了他正在写作的一篇文艺评论,还把正在引用的《庄子·逍遥游》一篇,边用手指顺着字迹下滑,边抑扬顿挫地轻声念道:“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他从案头拿出一叠诗稿,让我看。至今我还记得其中“山做烛台,松做蜡”这样的句子和他略带山东口音的循循善诱……还有哲学系一位老师在和同志谈话中阐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等,这些都为我长大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实践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厚重的理论功底。

后来,我曾作为杂志社记者来到长春,在东朝阳路那栋叫做“十八家”黄色小楼的二楼,采访了著名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在镇江路那座院套里采访了象形拳中鸭拳教练、武术家周明德。这两篇人物特写分别获得了中国老年期刊一等奖。

长春,姥姥姥爷、舅舅舅母和所有的亲人们疼爱我;长春,这座城市对我也是天高地厚、泽深恩重啊。

长春,正像她的名字一样:在城市的任何一隅都可以看到她浓绿的树木,似在要把长长的春天留在人们的心头。

这些天,我常常在梦中回到长春,徜徉在树干笔直高大繁茂的人民大街,流连于四分局道旁蘑菇状树冠下。夏日的清晨,微煦的风里渗着青草的气息,我骑着刚刚学会的自行车,沿着同志街丘陵起伏的“摩电”道到朝阳商店、四马路、火车站,再转到人民广场,有时去地质宫去南湖……在葱翠中,我记住了回家的路。若干年后,我来到长春从高铁站出来,司机找不到我要去的地方,还是在我的指点下准确到达。司机说,大哥你是咱们长春人吧?我些许得意地告诉他:俺是哈尔滨人。他一脸的诧异。那年,国家林业局在长春召开会议,我带队从哈尔滨开车上会采访,一进入宾馆那深深的庭院,就仿佛立刻被这茂密的绿色所融化,恍惚走回大小兴安岭那莽莽林海之间。

这里的人们把绿色视如生命。

那年,我来到舅舅家。在他们所居住的卫星胡同对面是一片水湿地,早晨薄雾如纱飘拂,朦胧着随风摇曳的蒿草,近前可见草木郁郁芊芊,塔头甸子清流涓涓,鸥鸟凌空而翔啾啾鸣唱,好一派苇荡风光。这里原名叫瓜王沟,所产的香瓜又甜又脆,据说是早年往京城送入皇宫的贡品。如今,这里建成了湿地生态公园。从此,这块水何澹澹廊桥竦峙的湿地,像一面碧绿的天镜降落人间,镶嵌在这座要长长留住春天的城市中心,让人们感受到大地跃动的心律和脉搏,自由地呼吸着大自然的万种风情。

我和舅舅通电话,这位八十多岁的老翁,仍是笑声爽朗。放下电话,耳畔,又响起电视剧《人世间》主题曲的旋律——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会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我们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

长春啊,我深爱的城市!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