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社会

金婚老人讲述幸福故事

本报记者 吴茗

今年春节全家团聚

携手走过金婚的梁万戎和王淑红老人,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恩爱岁月讲述好家风的故事。吴茗 摄

共建家园 吴茗 摄

夫妻作画

老两口下象棋 吴茗 摄

家风,是盛满亲情的陈年佳酿,是延续传统的精神薪火;好家风,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长路,让人们收获坚毅、勇敢、乐观、向上的力量,更让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文明风尚。在长春市朝阳区昌信小区,就住着这样一对老夫妻,两人携手走过50多年的恩爱岁月,在平淡的日子里,两个人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一起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老两口儿继续学习,发挥余热,共同享受最美夕阳……近日,记者采访了这对老夫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带给更多的人生活的启示。

今年76岁的梁万戎和老伴儿王淑红同年同月生,生日只差一天,既是一墙之隔的邻居,又是村小同桌。长大后,两人同时到长春学习、工作,又在村邻的撮合下喜结连理。岁月悠悠,一晃儿,老两口儿携手走过了52年。回首往事,时代的变迁、人生的历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夫妻恩爱 相濡以沫

“1945年,我们出生在榆树市城郊的一个小村里,从小就是邻居,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一起长大,小学时也曾做过同桌,可算是青梅竹马。共同的家庭背景和经历,使我们相识相知,参加工作后,结为夫妻。”梁万戎告诉记者,是缘分,让他和老伴儿走到了一起。1966年,两人毕业了。梁万戎考进了吉林大学中文系,王淑红在榆树师范学校毕业后,也来到了长春工作。

“1970年10月2日,我俩结婚了。那时候结婚流行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录音机,我俩一件也没有。几块糖招待村邻,我戴着大红花从西院来到东院见到了戴着大红花的他,就这样开启了新的生活。”王淑红说,父亲告诉她,穷不怕,只要肯奋斗,就什么都会有的。

回想起当年的生活,老两口儿记忆犹新,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两个人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热情,建设自己的小家。“我们结婚以后,没有房子住。当时,国家改革开放不久,大家在经济上都很困难,于是,我们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建房,当时我父亲给我们找了一块地方,我们小两口儿一起推土垫地基,自己劈柈子做耙材,用了半年的时间,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把新房子盖起来了。那时候,生活很不容易,下班后,我们趁着月光,就一起收树叶,用来烧炕。周末休息,就一起在院子里洗衣、晾衣。记得当时还养了100多只小鸡,家里有鸡蛋了,就准备过个生日,吃鸡蛋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生日是同年、同月、只差一天。”唠起以往,王淑红的脸上荡漾着明媚的笑容。

“婚后我们有了3个孩子。有时,我为了讲观摩课,把孩子哄睡了以后,我就在家里试讲,他给我做辅导,告诉我如何把课讲得更好。当老伴埋头工作,通宵写作,起草报告时,我就陪在他身边,给他送来一杯水,嘱咐他注意休息。退休前,老伴儿在党政机关担任领导工作,经常要下基层指导工作,一去就是好几天,这时,我就把家庭的重担挑起来,照顾3个孩子和双方的父母。在我担任榆树市第三小学副校长期间,学校事务比较繁忙,老伴儿除了指导孩子学习外,也会主动把家务承担起来。我们还经常把工作中的问题摆出来,征求对方的意见,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退休后,我们又一起骑车上老年大学,他学摄影,我学唱歌,我们还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一起做公益。我们俩都生过病,住过院。那时,我们相互守在病床前,端汤喂药,细心呵护,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温暖对方。直到现在,每天晚上都会在泡脚时互相揉揉肩、捶捶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俩是越老越甜蜜。我们已经成了彼此的影子,谁也离不开谁。”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梦想起航的地方。在梁万戎看来,好的家庭会给予人无限的力量。“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结婚50多年来,我们夫妻在生活中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取长补短,遇到问题相互开导,相互帮助,共同构筑起一个和谐、温馨、幸福的家。”

为国教子 传承家风

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好家风于润物无声处涵养着人们的性情,为孩子们构筑良好的人生跑道。梁万戎的家庭正是这样,对于三个孩子的教育,他们夫妻二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良好的家风中,孩子们个个品德优秀,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勤俭立志是不可缺少的一课,我们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和乐趣。春天,带领他们到大地挖野菜,种园子;秋天,拔豆根儿、拾柴火,平时在家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养成习惯,学到本领。在生活方面,要让他们懂得生活的不易,和同学不比吃、不比穿,要比品德和学习。大儿子在初中时穿爸爸的旧裤子,身体长高了,就再接一截,两个女儿的衣服也是大女儿穿完给二女儿穿,孩子们生活得十分满足和快乐。”

梁万戎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优秀的品德从小就要给孩子们“打好底子”。而要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就要培养孩子从小有志气,不怕吃苦,勇于钻研的宝贵品质。

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在两位老人的讲述中得知,老两口的儿子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学校推荐为研究生,从研究生直接硕博连读。在学校期间入党,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其中国家级、部级的就有5篇。在美国深造后,为报效国家,毅然携妻回国,应聘到上海,双双在国企中任管理干部。经他们的努力,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填补了国家的空白,成为“海归”中有杰出贡献的人才。

大女儿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师,积极进取、不懈努力,成为榆树市最年轻的高级教师和省优秀教师。凭借实力,她又考到了省内的知名小学,成为骨干教师。小女儿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她边工作边攻读硕士学位,一次考试成功,成为同期读研中的佼佼者。

“如今,一个孙子、两个外孙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前年,老姑娘又生了一个女孩,聪明伶俐,成为全家的宝贝。两个女婿也很优秀,对我们也很孝顺。现在,在长春的家人每周聚一次,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学习、工作情况,让家风在浓浓的亲情里继续生根、发芽。”梁万戎说。

退休生活 丰富多彩

退休前,梁万戎在榆树市委党校任副校长,王淑红是榆树市第三小学的副校长。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和许多退休人员一样,刚开始,老两口儿觉得有些不习惯,但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设法把自己融入社会,自己给自己找“活”干。退休后,老两口儿来到长春投奔女儿,在昌信小区安了家。两人上老年大学、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唱歌跳舞编快板,开启了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生活。

用梁万戎的话说,从岗位上退下来,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于是,老两口儿每天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外,还集中学习电脑知识,在网上建立自己的“阵地”,发表文章。梁万戎喜欢摄影,在老年大学参加了摄影班的学习。他拍摄的作品多次参加展出并获奖,多幅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此外,他还学习了图片处理、影视后期制作等技术,使摄影与制作结合起来,整理后的影视作品美轮美奂。用自己所学陶冶自己,服务社会。

王淑红除了参加社区艺术团学习唱歌以外,还在老年大学学习舞蹈、葫芦丝,近年来,又把青年时就喜欢的美术重新捡起来,从临摹到创作,已经完成了《真实的经历》《我和老伴的故事》《童年趣事》等9本画册,200多幅手绘漫画作品。

平日里,老两口除了在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外,还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无论严寒酷暑,坚持跑步、打拳、舞扇、徒步,公园里总能看到他们锻炼的身影。“在老年大学和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我们俩交了很多老年朋友,我们一起旅行、采风、摄影,既增进了知识,又扩大了朋友圈、生活圈,让原本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了更多的笑容。我们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动员全家人上台表演文娱节目,获得居民们的好评。”王淑红告诉记者,2019年她和老伴受央视邀请,作为全国最美家庭“开题人”,向全国观众讲述了她和老伴儿的故事,让更多老年人受到了启发。

乐于奉献 热心公益

在梁万戎和王淑红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退休后,他们力所能及地为群众、为社会做好事、办实事,受到大家的赞扬。“2016年长春市推进旧城改造,我们小区也进行了改造,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组,我被选为组长。上任以来,我和小组其他成员紧紧抓住提高居民素质不放,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调动了居民们的积极性,推进了小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每年的端午节、国庆节,我们都举办活动,让小区充满欢乐的气氛。每到冬天,大雪纷飞,我们组织大家扫雪,听到我的哨声,大家就会自动走出家门。每次公益活动,我们都是率先垂范,在小区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大家齐心协力,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王淑红告诉记者,在她服务社区期间,老伴充分发挥会摄影、擅写作的优势,经常报道社区里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在建党100周年表彰大会上,他们夫妻双双被评为朝阳区优秀共产党员。

今年3月,突然来袭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昌信小区有800多户人家,人多事多,社区网格长工作繁忙,作为居民自治小组组长,王淑红在小区疫情防控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这期间,她还创作了20多幅彩色铅笔画,记录“抗疫大白”的身影和事迹,用画笔致敬抗疫英雄。

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如今已过金婚,老两口用自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好家风的传承。采访的最后,王淑红说,婚姻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无论苦乐,相依相偎,互相尊重,相互理解。50多年来,她和老伴儿经历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但每一个点滴、每一段岁月都觉得很幸福。这么美好的生活,源于他们赶上了这个好时代。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