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扶余市集中全市资源和力量,以产业集群优势带动“东北肥都”建设,在乡村振兴方面开出一片新天地。
招大商 抓项目
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解决众多农村问题的前提。扶余市抓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年初以来,扶余市“缺啥补啥”,以问题为导向,有计划有规划招大商,引进“新”技术、高科技项目,延链、补链、强链,采用专班招商、产业链招商形式,进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聚力实现每年至少落地5亿元以上项目2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
据介绍,2021年9月14日以来,与长春市实现3个产业项目签约,预计投资25亿元。与长春市域外地区实现7个产业项目签约,预计投资31.48亿元。
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建设。在“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抓到底”领导包保工作机制引领下,扶余市紧盯项目抓建设、紧盯政策抓谋划,紧盯资金抓争取,着力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实施在建项目抓进度、拟建项目抓前期、签约项目抓落地,迅速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注入动能。
今年,扶余市计划开复工500万元以上项目101个,总投资267.1亿元,计划投资44.6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72个,列入“三早”开复工项目44个,总投资151.7亿元,计划投资26.5亿元。
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实施“13865”战略,重点发展八大产业集群,包括3个主导产业集群和5个支柱产业集群。
据介绍,在“3+5+N”产业体系中,“3”是打造农畜产品加工、生态纸业和生产资料3个主导产业集群,夯实产业转型坚实基础。“5”是壮大建筑建材产业集群、玻璃制品产业集群、商贸物流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5个支柱产业集群,形成跨越发展强大支撑。“N”是逐步引进N个“小特精专”型企业,培育孵化独角兽企业,加快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企业综合实力、创新驱动能力、科技转化能力明显提升,提高产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扶余高质量发展集聚充足后劲。
一座能实现周边城市50余万吨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山鹰纸业”正拔地而起。据介绍,该项目可年产100万吨制浆及年产100万吨工业包装纸,通过玉米秸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扶余市引进生物肥、有机肥、液态肥等生态肥项目,全力支持域内四大肥企满负荷生产,力争产能达到500万吨以上,高质量打造“东北肥都”。
引进智慧农机制造项目,建设农机装配共享工厂,建成辐射东北的高端农机具制造研发中心。
谋划建设东北最大的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打造农膜、农药、种子、复合肥、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集散地。
目前,全市上下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农村旅游、黑土地保护等重大政策机遇,聚焦农民会做的、农民能做的,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文旅业、电商业等产业方面,创新思维,敢闯敢干,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根据乡村的不同资源条件、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生态环境特点、历史文化及习俗习惯,合理规范和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生态则生态、宜文化则文化、宜旅游则旅游,努力走出一条集体经济与农民增收同考虑、同发展的产业振兴新路。
营商环境再优化
服务好乡村振兴主力军
扶余市优化营商环境,一以贯之重视企业、服务企业。
“禾丰牧业”的发展遭遇堵点,扶余市各部门协同配合,高质量完成市场对接和上下游企业配套,促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扶余鲁花”碰到原料收购难题,相关部门干部火速驻镇、驻村,帮助企业完成4万吨花生采购,保障企业顺利开机生产。
为了更好地为企纾困,扶余市建立“链长制”工作体系,根据全市企业构成,成立了农产品产业、建筑建材产业等12个产业专班,形成由市级领导挂帅,市直部门专班负责,各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各乡(镇)和企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企业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能落实。
今年以来,扶余市重点落实春节期间连续生产和“五一”期间不停工不停产等奖励政策,并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惠企政策。截至5月末,为工业企业累计贷款46笔,贷款金额1.4亿元。工业企业累计享受税收减免2309.39万元。一季度实现2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连续生产。
连日来,扶余对全市54户工业企业和限上商贸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走访,市级领导落实包保分工,实地倾听企业发展诉求,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随着全省“服务企业月”活动全面开展,扶余市借势而为,一系列宏观政策组合拳出台,把精准为企纾困作为重点,及时解决资金问题作为精准滴灌,在实施常态化重商、助商、安商前提下为企业提供最大平台和支持,建设新业态新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龙头企业牵引、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在域内合理布局的产业生态新格局,努力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5月末,扶余市上交成绩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累计完成37.68亿元,同比增长52.64%,其中4月份完成10.35亿元……逆势增长的速度,源于抢时间、抢速度、抢效益的勇气担当与坚定决心,释放出78万名扶余干部群众有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底气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