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至今,挖掘、抢救通化地区红色历史、传承地域红色文化,成为孙艳华生活的重要内容。20多年的时间里,她采访了600多位老兵、撰写141篇红色故事,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如今,年逾古稀的孙艳华仍然奔走在“寻兵”路上。
通化,是一座英雄辈出、薪火相传的红色之城,红色文化底蕴厚重,红色历史资源丰富。1951年3月,孙艳华出生在这座美丽的山城。她曾是通化市商务局的一名干部。1998年,孙艳华不幸罹患乳腺癌。1999年,办理病退。退休后,闲不住的孙艳华投入到写作当中。在完成了记录人生历程的长篇小说《山里的燕子》和儿童长篇故事《梦想从这里放飞》后,她开始构思自己的下一部作品。这时,她想起了在吉林省辉南县下乡时认识的一位老兵,邹怀清。
1947年3月,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邹怀清一个人俘虏了17名敌人,缴获了1挺机关枪,此后屡立战功。在1948年的一次战役中,邹怀清不幸负伤,右腿粉碎性骨折。回到家乡,谁都不知道他是个战斗英雄。孙艳华辗转找到了邹怀清,并于2009年动笔,开始撰写长篇小说《军旗的骄傲》。期间,烈士遗属李节健、刘淑兰夫妇积极奔走,寻访到通化地区多位老兵,为孙艳华这部长篇小说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素材。一次活动中,孙艳华又结识了在杨靖宇烈士陵园守陵的老兵徐振明。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转业时主动选择到通化靖宇烈士陵园工作,为将军守陵。他退休后,儿子徐永军继承了他的事业,截至2022年徐永军退休,徐振明父子传承守护了杨靖宇英魂64年。
徐振明的事迹让孙艳华对老兵群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2012年,在徐振明的建议下,孙艳华萌生了寻找抗美援朝老兵并记录那段历史的想法。她向通化市委老干部局汇报了自己的想法,老干部局当即决定组建老兵报告团,由孙艳华牵头负责。孙艳华二话没说,拉着老伴胡堂林自费驾车,开启了“寻兵之旅”。
为此,孙艳华还动员在铁路部门退休的80多岁的老父亲,帮助寻找铁路方面的支前资料,并和爱人一起驱车去集安、辉南、梅河口等地走访抗美援朝老兵、老担架队员、老公安、老支前工作者30多人。孙艳华用笔记录他们的故事,爱人用照相机和录像机拍摄影像资料。历时一年,两人整理出了一部1万多字、60张图片的报告——《永恒的动力 不朽的丰碑》。因为是家乡通化的故事,报告很受欢迎。
之后,孙艳华又把抗美援朝作为通化红色历史的一部分,整理出一部通化20年红色历史报告《红城记忆》。孙艳华和爱人带着报告团的老兵,以通化为中心,向广大群众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通化地区14年抗日斗争史,3年解放战争中四保临江主战场的故事和3年抗美援朝战争中通化全力以赴支前的往事。看着台上那些佩戴着军功章的老兵和真实的图片,听着发生在自己家乡的故事,听众们深受震撼。
2014年,孙艳华被通化市政协聘为文史专员。在国家第一个公祭日,她到通化县兴林镇采访得知,白家堡子412名父老乡亲为保护抗联一路军而牺牲。采访回来,孙艳华连夜写了纪念文章《骨垒抗倭志,血铸民族魂》,以此悼念白家堡子死难同胞。2015年孙艳华和爱人先后12次去兴林镇,帮助镇政府收集杨靖宇在河里根据地时期发生在这里的故事45篇,于是有了《满洲国里的红地盘》一书的出版。
2017年,一个叫“水晶”的人加了孙艳华的微信,要寻找牺牲在通化一带的叔叔陈乐琴。孙艳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集安市找到了1946年4月11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阳岔区建联会主任陈乐琴同志的埋葬地。2019年6月,陈氏一家4口人分别从北京和山东赶到集安市拜谒陈乐琴烈士,了却了亲属73年的牵挂。
在“寻兵”路上,孙艳华找到了先后荣立7次战功、靠着4挺机枪守住阵地的英雄老兵刘德厚;采访到15岁上战场的老文化教员李润兰;记录下带领114名铁路工人冒着敌机轰炸,修铁路、排炸弹、救列车的“铁道卫士”高殿甲;寻访到上甘岭战役中,用广播不断瓦解敌人心理防线的朝语播音员孙泰镐……
历史的烟云已经成为过去,但红色的精神却会永存。20年间,孙艳华以纪实作家的身份,寻访了通化地区600多位老兵,完成了老兵访谈《冰川血山》、老兵故事文集《血性碑》以及7部长篇小说,还与老伴胡堂林合作编辑录入413位老兵战斗简历和图片的画册《军旗的荣光》。
如今,在孙艳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抢救老兵记忆、挖掘红色历史的行列,让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通化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