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的救助工作中,有这样一个集体,他们默默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用热心和爱心、细心和耐心照顾着每一位受助人员,他们就是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团队。
自2019年以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已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700余人次,医疗救助4400余人次,他们用奉献与担当传递着长春这座“最有人情味儿”城市的温度,让一个又一个受助人员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当好城市兜底的“守夜人”
“一个都不能落”是一茬又一茬长春“救助人”坚守的目标和工作传统。多年来,无论是老党员还是刚入职不久的“90后”,每个人都冲锋在前,不分昼夜、不择寒暑、不惧刮风下雨,始终坚持全天候巡查救助,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坚守,确保救助管理不落一人。
“太感谢你啦!给我送来了这张珍贵的火车票,你们是最可爱的春城人。”受助人员李宏伟紧紧握着救助管理科文旭的手哽咽致谢。
2021年年末的一个深夜,天气异常寒冷,室外滴水成冰,文旭照旧坚持对街面进行巡查,在一处废弃房屋内,发现了一名被同伴所骗的云南人,他身无分文,陷入了流落街头的困境。看到他的情况后,文旭第一时间把车上的棉衣给他穿上,并送上一杯热水。在核实情况后,文旭用最快的速度为他买了一张回云南的火车票。
这一幕,是“救助人”的工作常态。一直以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始终认真落实“一站式”办公、24小时值班值宿等制度,设立24小时救助热线,值班人员、巡逻人员、值班司机24小时待命,保证接到电话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无论寒冬盛夏,无论中秋除夕,身穿黄马甲的“救助人”永远在岗尽职。
为了实现不落一人,救助管理科不断拓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渠道,联合相关单位推送公益短信,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救助,做好受理电话求助工作和市长热线转办件,按照“先救助、后甄别”“先救治、后救助”的要求,做到有一助一、应救尽救、分类救助。
做强寻亲团聚的“中转站”
“是我大伯,终于找到了!”2021年2月3日,在救助管理大厅,王宝军紧紧拥抱着救助管理科工作人员泣不成声。
2004年,王福外出务工,与同乡走散,最终身无分文陷入乞讨境地。2009年,王福被送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时任救助管理科负责人的杨洋为王福办理相关手续后,通过报纸和救助寻亲网等多种方式发布寻人启事,但均未找到老人亲属。为了给老人更好的照顾,杨洋和同事将老人送往托养机构进行长期托养,并为其办理临时户口和寻亲登记,推送至全国寻亲网等平台。
2020年5月,救助管理科开展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全国救助系统和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系统对站内滞留的受助人员进行查询,并及时通过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查询比对寻亲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福的身份信息依托“高科技”终于有着落了,他也是吉林省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寻亲成功的第一人。而这些圆满结局的背后,是长春市救助管理科不断探索创新寻亲工作的结果。
为建强“中转站”,长春市救助管理科充分利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体系,核对公安人口询查系统、全国救助管理系统、DNA询查系统、头条寻亲“四个数据库”,有效搜索流浪乞讨人员基本信息,进一步强化对比寻亲、常态寻亲、智慧寻亲。截至目前,长春市救助管理站共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102人次,实现了102个家庭的团圆。
打造困难群众的“避风港”
送一声温情问候、端一杯热茶、理一个干净头发、洗一个热水澡、换一身干净衣服、吃一碗热饭菜……当受助人员走进服务大厅时,长春市救助服务站的“六个一”服务模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多年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不断延伸服务,提升救助能力,全力争取服务对象、社会和政府“三满意”的同时,为困难群众打造了一个真正的“避风港”,并通过建立“如家服务驿站”,对站舍功能重新规划和划定,并根据各区域功能对部分站舍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实现“家庭式、科技感、智能化”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同时,救助管理科通过创立“指尖救助阵地”,建立微信宣传交流平台,健全社区和环卫工人发现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街面救助,引导社区(村)、辖区单位等参与到救助服务中。
作为这座城市兜底救助的守护者、践行者,长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全体工作人员用一直在路上的精神、真抓实干的劲头、昂扬奋进的姿态,温暖着陷入困境者的心田,关爱着无法回家者的人生,更擦亮了长春这座城市温暖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