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与温度的“神经末梢”。
伊通满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基层建设年”工作的部署要求,把准基层治理时代脉搏,以党建统筹基层治理为核心,聚焦“六治”明确治理重点,创新“六化”强化治理举措,提升“六力”赋予治理新能,全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绘出基层治理的“特质底色”。
政治引领——
党建统筹规范化
提升基层治理决策力
“九龙治水、各自为战”,是当前基层治理最突出的体制弊端。拿百姓最关心的物业服务来说,就存在职能部门“管得着却看不见”,街道社区“看得见却管不着”,导致居民诉求迟迟不能有效解决,细微之处也折射出治理工作的难度。
基层治理不能就基层抓基层。伊通从顶层设计入手,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基层治理把关定向,全面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城乡治理工作委员会,下设党建攻坚、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网格治理、物业治理和民生服务6个专项工作组,打破部门“职能壁垒”,对“分散抓”“抓不实”问题进行靶向突破。两年来,先后召开县委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会议5次、全县推进会议8次、小组调度会议33次,为基层治理工作落子布局。
在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伊通以党建统筹为引领,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党(工)委在治理中的统筹作用。
在城区,构建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小区(楼栋)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形成党建引领、权责清晰、多元共治的物业管理新格局。位于永盛街道庆德社区的锦城苑小区,由于原物业停止服务,小区卫生环境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永盛街道庆德社区党支部接管后,通过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多方协调,筹集近百万元资金,完成楼宇门和监控系统的维修及燃气管道铺设,重新铺设道路9256平方米,下水管井改建1000延长米,人行道路方砖铺设1750平方米,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居民休闲广场,并引进了东林物业公司进驻小区进行后续管理。在社区党支部的引导下,锦城苑小区创建“兼合式”党支部,把每栋楼里的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融合组织起来,吸收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优秀党员进入班子,实现了“将支部建在物业、将党旗插在小区”。
在农村,伊通构建起完善的“乡镇党委—行政村党支部—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组织架构。走进建国村,看到平坦的道路、整齐的院墙,遍布各处的稻米、君子兰等特色产业园区和村部里挂着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牌匾,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改变还要从村书记孙国柱和他带领的党支部说起。“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想让建国村变个样儿,必须用好抓党建、带班子、促发展这“三板斧”。20余年间,他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带头清理回收村集体资源资产,成了村民口中的“抠门书记”;先后帮助李瑞杰等10余名党员成立了瑞杰花卉合作社、运输队等,近百名群众参与其中,共同致富。村党支部的威信也在悄然间树立,实现了“一呼百应”。
智治赋能——
平台融合一体化
提升基层治理执行力
伊通全面探索“智慧+”基层治理模式,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有效整合域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数字乡村等智能平台,通过“多网合一”融合化发展,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依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大脑”赋能基层治理。
去年以来,伊通县投资2870万元,打造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场外布置监控点位327个、摄像头565台、高空球机16台。在平台技术支持下,伊通引入智慧党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慧社区、数字乡村等多元化应用模块,充分发挥其“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统筹监管作用,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统筹一体化、监控实时化、处理高效化、管理精细化、考核标准化。
平台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交换技术和智能管控技术,针对伊通各委办局的信息“孤岛”、信息“烟囱”和部门利益的行业壁垒,从体制机制抓起,形成“一套人马抓到底、一根杆子插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评估机制、加强目标考核,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全县各部门数据和管理流程,提升资源利用率;整合各部门业务专网和视频网,形成统一的传输网和视联网,构建纵向联接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联接各部门的网络枢纽。
全面整合各部门服务资源,变“条块分割”为“服务集成、纵横联通”。对新建系统按照统一标准统筹实施,前端整合入口,后端整合服务,解决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治理难题。
自治共建——
平战结合高效化
提升基层治理内驱力
基层治理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群众从治理对象变为治理主体,有效参与到治理之中。伊通全面探索构建“平战结合”的治理模式,提出化小区为最小作战单元,通过创新“三长”AB岗工作机制,实现“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一键切换”。
三长“A岗”是负责小区居民日常服务的小区长、楼栋长、单元长,多由热心志愿服务的青年人才和关心社区工作的“三老”人员组成;三长“B岗”是从包保小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补齐配强的3227名人员,负责配合A岗共同承担起小区内治理、疫情防控等工作。“A岗”工作在平时,按照居民自治、邻里互助的原则,常态化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就业咨询、敲门问需等精细服务。“B岗”工作在战时,如疫情防控期间,做到“四清三管”,即摸清底数、问清症状、办清诉求、讲清政策;管好进出、管好供应、管好治安。通过“AB岗”机制,实现了县域内“三长”一战一备,确保了小区治理和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档、力量不减弱,形成战斗力。目前,“三长”队伍已累计开展多轮全覆盖“敲门行动”,共统计44300余户居民信息,对2467名特需人员建立起一对一帮扶台账,累计为群众提供各类上门服务5600余次。
为充分激发“三长”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伊通制定出台《“三长”奖励政策》,对履职到位、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现已为“AB岗”工作人员发放现金消费券和米面油兑换券2000余张。同时,加大对优秀“三长”的宣传报道和选树典型,激励“三长”担当作为,提高居民对“三长”的认可度。
法治保障——
治理主体多元化
提升基层治理凝聚力
以往,在涉及纠纷排查、矛盾化解等法治问题时,各治理主体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无法形成工作合力。针对困扰已久的治理力量分散难题,伊通县创新组建“啄木鸟矛排小分队”,发挥治理“大作用”。
顾名思义,“啄木鸟矛排小分队”就是专叼“隐患”的,抓早、抓小、抓苗头。依托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全县196个村和社区,分别成立了一支人员固定的“啄木鸟小分队”,形成了“3+N”的人员组织架构,即以1名包村民警、1名驻村辅警、1名乡镇(街道)干部为主体,全县1209个屯长、38个委主任为机动力量。各队按照“1拖4”(以排查矛盾纠纷为主导,对政治安全领域、社会稳定领域、公共安全领域、队伍管理领域4大类风险隐患全面排查)方法,采取走访摸排、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以及到乡(镇)司法所、土地所、法庭查阅台账资料等方式,挨家挨户进行拉网式走访摸排。
在莫里乡施家村,王氏母女之间发生土地纠纷,“啄木鸟小分队”通过摸排发现后,立即联系村屯干部、乡土地所,对母女二人的土地重新测量,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予以划分,让母女二人心服口服,最终解开了心结。针对养老场所老人之间时常因琐事发生矛盾的问题,“小分队”对全县28家养老场所进行逐家排查,共发现矛盾纠纷8件,均予以及时化解。
目前,已建立起常态摸排机制,排查矛盾纠纷隐患939起,化解893起,化解率达到95.1%,未化解的46件全部由专人包保,持续推进化解,减少“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
善治惠民——
服务群众精细化
提升基层治理软实力
基层治理,说到底是要在做好群众工作、顺应群众期待、满足群众需求中,找到“治理密码”。伊通用“匠心”打造服务堡垒,用“真心”破解急难愁盼,最终实现了寓治理于服务之中。
服务的温度,基层群众“体感”更强,最有发言权。“下个楼都不用出小区,交水电费、取快递、咨询点啥事都能在这儿办了,自从建了小区党群服务站,老百姓可有福了。”说起身边的变化,居民们如数家珍。伊通坚持“组织建到最基层、服务送到家门口”的理念,实现了四级党群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全提升。目前,县、街道、社区13个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建设完成,23个网格党群服务站随之落地,人员、功能配备完善齐全,全面激活“战斗堡垒”的服务功能。同时,开展“村党组织阵地建设标准化提升年”活动,划拨党费104万元,支持乡镇街对24个村部进行重建或修缮,按照“一厅三室”“一村一案”标准,对163个村部进行整体提升,完善服务功能。
从智能化、标准化入手,围绕党建、防控、物业、治理、服务5个方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星级”小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参与度。同时,全面打造15分钟服务圈,推进小区快递物流、水电费缴纳、纠纷调解等服务事项进驻党群服务站,将小区周围饭店打造成“居民食堂”、将小区幼儿园打造成“共享乐园”、将小区药店打造成“邻里健康驿站”,优化最小治理单元,全面提升小区综合服务水平。目前,已选树宝捷壹号、凤凰城等20个小区为第一批五星级小区。此外,针对县内老旧小区“脏、乱、差”的弃管现状,伊通县成立国企物业公司——红馨物业。目前,与红馨物业签订服务合同的小区有160个,服务居民11000余户。
走进伊通各便民服务大厅,在最醒目的位置都摆放着一份色彩分明的清单,通过不同颜色的标注,将领、代办服务事项按照办理频次进行了分类。这正是全县创新“1+3+N”工作法,优化领办代办服务模式的“缩影”。为了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基层减负,通过“1+3”,将村(社区)领办代办清单中的事项,按服务频次分为“高频”“一般”“非常办”三类,以“高频事项快办、一般事项高效、特殊事项熟练”为原则,提升效能,让群众少跑腿。采取“N项举措”,加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窗口便民服务能力。全县共设立17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97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点,实现领、代办服务功能100%覆盖,并在17个乡镇(街道)和3个试点村(社区)的便民服务点,配置互动采集终端、计算机、打印机,打通了政务服务“最后一百米”。
德治教化——
文明创建常态化
提升基层治理感召力
实现基层治理的长治久安,关键是改变人的思想,避免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伊通通过“引导、激励、弘扬”的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倡导新风尚,实现德润人心。
全县每个村(社区)都结合本地实际,围绕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治安维稳、文明和谐等方面,制定本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经村民和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组织实施。设立村(社区)“文明红黑榜”,将遵守规定、发挥模范作用的上“红榜”,违反规定的上“黑榜”,鼓励先进、警示后进。
以打造满族特色村寨为契机,突出弘扬满族传统文化,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培育文明乡风,为基层治理铺就文化底色。
农历十月十三,是满族传统族庆日——颁金节。每年的这一天,伊通县各满族特色村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第386个颁金节当天,中国·伊通庆祝满族颁金节暨首届满族美食文化节在河源镇榆树村举行。传统满族八大碗、火锅,著名的满族甜点萨其马、太阳酥,特色食品苏耗子、玻璃叶饼、黏豆包,养生文化盛宴满汉全席等,经过烹饪师傅的细心雕琢,冒着热气儿、飘着香味儿,登台亮相。颁金节汇集了域内外众多满族美食文化研究学者、书画艺术家,以及伊通饮食行业翘楚,他们精心创作的一道道美食和一幅幅作品,承载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满族风情,吸引来四乡八屯的人们。
伊丹镇火红村三面环山、一面草甸,是“老满族”的世居之地,保留着原生态的满族婚礼、花棍舞、二人转、跑旱船等非物资文化遗产和“杀年猪、包黏豆包、做豆腐”等满族饮食习俗,历久弥新的满族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
寻着伊通百姓心之所系的“文化之魂”,基层治理描绘出以德化人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