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7版:专刊

谱写“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时代赞歌

栉风沐雨守护白山松水 躬历山川壮写吉林精神

——来自全省基层防汛救灾一线“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落实责任实现“零伤亡”的报告

写在前面

今年2月22日,省委召开“基层建设年”动员部署会议,正式启动“基层建设年”活动。6月23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省委迅速召开全省“基层建设年”推进会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为全省加强防汛救灾工作基层建设能力指明了方向。

今年汛期,我省降雨频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多次部署,对防汛工作作出指挥和决策,省防办、省应急管理厅发挥“牵头抓总”引领和服务作用,自觉强化“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职能意识,多措并举推动基层防汛救灾工作,不断创新防汛抗旱工作举措,凝聚起防汛抗旱的“磅礴力量”,构筑起护佑江河安澜的“铜墙铁壁”,全力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防汛救灾工作实现了“零伤亡”目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面对每一次险情,在省防办、省应急管理厅精准指挥、部署、调度过程中,基层各级防指、防办忠诚担当、靠前指挥,各级党员干部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在防汛救灾一线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在强降雨、台风面前第一时间迅速应对、快速反应,打赢了一个又一个“闪电战”“攻坚战”“持久战”,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谱写了“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的时代赞歌。

伊通县:精准部署 整体联动 快速应对

2022年入汛以来,伊通县共发生6轮强降雨,截至9月26日,总降水量806.1mm,比历年同期多336mm,居历史同期多雨第二位。伊通县全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汛抗旱工作新格局,全力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现代化、数智化水平,开辟全县防汛抗旱工作新路径,防汛救灾工作取得实效。

伊通县委、县政府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从细化部署上着手,及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7月6日至7日平均降雨量最大,受减弱热带低压“暹芭”水汽和高空槽结合共同影响,全县出现大暴雨,平均降雨量102.6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伊丹镇,达140毫米,城区降雨量为121.4mm。伊通4条主河流中的孤山河超警戒水位,多座水库超汛限。在7月6日至7日和7月13日这两轮强降雨期间,结合全县汛情灾情情况,紧急下拨460万元用于防汛减灾工作。今年入汛以来,伊通县召开防汛工作会议10次、组织研判会商27次,启动四级应急响应3次,县防办累计调度各乡镇、街道值守和雨情灾情等情况百余次。19名县级领导分别深入各包保乡镇村屯进行实地防洪指导,协调解决抢险物资调配等实际问题。每轮降雨期间,县防指领导始终坐镇指挥调度,全县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全部在岗,分兵把口,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95个包村部门共计4500余名机关干部下沉村屯,协助做好农田排涝和减灾自救工作。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联合成立5个督导组,对防汛救灾系列工作进行跟踪检查,每日一通报。

伊通县防办严格执行三分之一人员值班值守、三分之一人员督查检查、三分之一人员随时待命“三三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为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年初以来,围绕物资储备、预案修订、应急值守等工作,下发各类通知30份,发布做好暴雨天气防范工作的预警提示78期,依托全县防汛工作群和与企业的工作群,下达风险提示、天气预警1300余条。提前发布预警提示,7月6日11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建立“五停”“五断”机制,果断采取了学校停课、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停止一切户外作业措施,全县3座非煤矿山停产撤人。按照防汛二级应急响应标准,储备310万元防汛抢险物资,准备大型机械设备96余台套,转移安置场所45处。完成转移避险实战应急演练103场次,参演4500人次。县防办采购54台水泵,用于防汛排涝工作,协调各乡镇、街道以每个小水库、塘坝储备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标准,采购储备彩条布,由水利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按照“汛前改、汛中防、汛后查,边查边改”的原则,完成11处险段的除险加固工作,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

各部门、各乡镇、各街道紧盯每一次天气过程,行动迅速、不打乱仗。气象部门实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在强降雨时段,根据降雨情况,在全县防汛工作群中,每小时发布一次全县降雨实况。水利部门实时监测水库水位、河流水势以及山洪灾害点情况,共调度水库300余次,联合气象部门发布降雨、河道、山洪预警信息2500余条,发送暴雨、山洪灾害预警信息385条。城市执法部门建立90人的防汛队伍,对城区13处低洼易积水地段、城内15个地下停车库和2个地下商场,进行全方位风险排查,关键时段安排专人24小时看守。自然资源部门强化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和动态巡查,派出巡查排查工作人员60余人次,消除隐患点3处。农业农村局成立抗灾专班,组建16个农田排涝专家组、3个水利指导专家组,对17个乡镇街、187个行政村积水地块逐个“把脉开方”,出动排水作业人员1.99万人次,动用钩机水泵2577个(次),清理“三沟”2297条计1112公里。交通局及时组织交通疏导,在重点隐患点设立警示标志,强化预警避险管理,出动工作人员130余人次,排查统计全县水毁路段9.1公里,桥梁、涵洞597延米,均已列入维修计划,按照轻重缓急逐步进行修复。公安交警部门加强城市低洼路段和周边6条国省干道的交通管制、疏导等工作,累计出动警力1600余人次,巡逻车辆220台次。各乡镇、街道协同县直部门共同开展好隐患排查治理和险情处置应对工作,累计出动巡查人员4871人次,动用机械2687台次,巡查车辆798台次,消除各类隐患102处。在11轮强降雨期间,成功转移安置了398户1394人次,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徐妍 董斌 徐春生 吕海洋)

临江市:枕戈待旦 遇惊不乱 伏波安澜

临江市地处长白山腹地鸭绿江畔,境内山峰林立,沟谷交错,雨量丰沛,是洪涝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重灾区。辖区内42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与地裂缝等风险并存,有群发性和复发性特点。6至8月,临江市累计降雨667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80%还多,土壤严重趋于饱和,连月来的降雨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频发。历经几次强降雨和特大洪峰,临江市无一人员伤亡。

早在汛期来临之前,临江市按照危险级别,细化措施,建立防灾避险转移工作机制,逐一落实包保责任人及应急度汛措施,层层压实责任。组织各乡镇(街)对全市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险工险段进行再次排查,摸清周边矿山企业、施工企业、林间养蜂放牧等人员底数。建立登记台账模式,详细记录危险区域群众的位置、身份信息、联系方式、危险险种、避险负责人以及拟转移的预警方式、避险方式和安置地点,并对撤离路线及安置地点进行了详细核实。全面推行“十户联保”“网络化”包保机制,每10户居民编成联防联控小组,采取“县保乡、乡包村、村包户”的包保模式,强化联防联控,重点对鳏寡孤独、年老体迈、残障及儿童等人群采取“三对一”包保,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防汛安全责任体系。全面排查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险工险段,建立排查清单、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逐一销号。在汛期内无法整改完成的,全部落实了包保责任人及应急度汛措施。

8月14日,在新一轮强降雨来临之前,临江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部署会,市防指要求全市干部群众严阵以待,全力以赴做好本次强降雨和洪涝灾害重大险情应对,紧急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各级责任人236人。启动“一把手”应急值班机制,全市各乡镇(街)党政一把手、各防指成员单位负责人全部上岗就位,视频调度在岗情况,强化值班值守;安排副县级包保领导下沉包保乡镇,按时到岗到位;各包保部门负责人及时到包保村对接下沉,以便协助包保村应对重大险情;驻临部队、消防救援、民兵队伍均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全市26支、1418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充分做好抗洪抢险准备,随时待命。市防办提前与气象沟通,了解雨情基本情况和重点降雨范围,应急、气象、水文等部门每小时交换一次信息,及时发布预警,确保各类信息及时、畅通发送到各乡镇(街);在强降雨来临前,全市实现预防性转移156户438人。15日深夜至16日凌晨,临江市应急指挥部灯火通明,临江市防指组织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连夜召开会商研判会,分析研判雨情水情工情,密切关注鸭绿江上游来水情况,现场调度现场指挥,紧急启动三级预警响应,确保万无一失。

临江素有“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说,群众居住极为分散,山高林密坡陡路远。且群众对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紧急避险的意识不强。为此,临江市采取县乡村实战演练模式,100%按照实战化标准完成应急演练,群众转移撤离为演练必严科目,让广大干群真正“走一趟”,切实了解如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该如何防、如何躲。仅在今年,全市县乡村三级累计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63次之多。为保证群众转移得了、转移得快,临江市采取三级包保排查模式,落实转移撤离,县级包保单位(驻村干部)、乡镇干部(包村民警)、村包保干部协同保障共同发力,对区域内需转移人员进行再次排查,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16日仅四道沟镇沿河等临时出现险情地段,实现连夜转移撤离群众106人。

(刘敬斌 张同科)

大安市:盯重点 除险情 守关口 防未然

今年入汛以来,大安市先后遭受10次暴雨极端天气,降水量超200毫米2次,超100毫米5次,单次最大降雨量达到269.7毫米。嫩江最高水位130.81米,洮儿河最高水位139.35米,月亮泡水库最高水位131.51米,高于汛限水位0.51米,超汛限时长22天。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汛形势,大安市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两个至上”理念,始终把防汛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织牢织密防汛安全网,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大安市地处松嫩平原,位于我省的西北部,境内共有嫩江、洮儿河、霍林河流经,其中,嫩江流经域内62公里,洮儿河流经域内147公里,霍林河流经域内120公里。境内共有水库8座。今年入汛以后,落实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领导包保嫩江、洮儿河、霍林河、月亮湖水库、中小型水库及城区防汛工作,确立市级包保领导23人,包保单位107个。对全市江河、水库、城市防洪、市乡两级政府防汛责任人进行公示,落实防汛行政责任人281人,其中市、乡、村三级网格行政责任人分别为23人、18人、223人,技术责任人13人,巡堤查险责任人77人。

按照“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的原则,针对2021年洪水导致的风险隐患进行重点排查整治。2021年月亮泡水库共计超汛限93天,水库2号坝、3号坝和6号坝部分坝段迎水侧护坡存在破损,坡底护脚存在破损塌落变形情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举措,抢工期,全力推进水毁工程建设。完成护坡修复6.1公里,护脚修复7.1公里,防渗工程1.05公里。全面开展巡堤查险,在嫩江堤防和月亮泡水库8个坝段上,沿江4个乡镇和月亮泡水库管理局每日常态开展巡堤查险人员110人次,设置巡堤查险点26处,累计出动巡堤查险人员1632人次,出动车辆624辆次。

建立了气象、住建、水利、水文预警发布“叫应”机制,加强会商研判。共发布气象预警信息100期,江河洪水预警信息7期,风险提示60期。针对数次暴雨极端天气,市级领导坐镇应急指挥中心调度,市防办累计调度各乡镇、街道及相关单位255次。尤其是6月24日12时24分大安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全市上下立即启动“叫应”机制响应。加强抢险和救灾准备,及时反馈应对准备情况,备齐备足了抢险救灾的物资和车辆,组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全面进入应急救援状态,有效应对了联合乡24小时内降雨量269毫米的特大暴雨的突发情况。

保障物资“供应关”。严格落实防汛物资储备规范要求,积极储备救灾物资。市本级储备铁线、编织袋、无纺布、松木杆、毛石、彩条布、塑料布、发电机、照明设备、帐篷等防汛物资总价值700余万元。省级代储备铁线、编织袋、土工布等防汛物资总价值110余万元。各沿江河乡镇储备取土场19处,防汛林地14处,钩机、铲车等特种车辆近300辆。按照就近储备原则,在月亮泡水库管理局、红岗子乡、月亮泡镇设立了防汛物资储备分库,在7个中小水库分别设置防汛物资前置储备点,每个前置点储备彩条布1600平方米,编织袋10000条。

抓好抢险“准备关”。从进入汛期起,市应急指挥中心就进入临战状态,市防办全体人员现已全部在岗在位,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专人值班,全市各单位值班人员全部在岗。组建抗洪抢险队伍156支,巡堤查险队伍40支,落实群众性抢险队伍4310人,落实大型抢险机械设备504台。调整了全市防汛专家组。开展会商研判28次,召开现场会商会议13次,线上会商15次,召开防汛工作会议4次。全力开展应对极端天气抢险救援工作,共计出动人员2479人,车辆671辆,动用抢险设备961台套,转移人口4户8人。修订了《大安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大安市防汛防通信应急预案》等预案,制定紧急转移安置预案12个,开展应急演练12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设立城市避难场所11处,农村就近设立群众避难场所64处,可转移容纳低洼地带村屯群众4580户,12515人。

前郭县:秉持理念 统筹力量 勇毅前行

7月4日,松原市成功举办了2022防汛抢险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人员转移、堤坝抢险、水上救援等实战能力,前郭县担任此次演习核心力量。据了解,今年入汛以来松原地区极端天气频发,持续面临多轮的强降雨考验,前郭县举全县之力安全度汛,坚决打赢防汛抗旱攻坚战,有更多举措、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前郭县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把做好防汛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排部署,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先后多次召开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等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特别是进入强降雨关键时期,更是亲力亲为、统筹指挥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县政府分管领导坐镇一线指挥,指导防汛工作;各部门及乡镇主要领导深入一线,层层压实防汛责任。

自机构改革防汛抗旱工作职能划转到应急以来,该县全力推进防汛工作实体化运行,原水利系统防办的8名工作人员全部划转到应急,切实做到“人随事走”,实现了防汛工作由水利到应急的无缝对接。鉴于全县防汛任务持续加重,2022年,县政府又从转业士官队伍中调转6名干部充实到防汛抗旱服务中心,充实壮大防汛抗旱工作力量。强化部门工作职能,对堤防、水库、涝区、城市防洪、山洪灾害防御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责任人逐级细化,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分段包保责任制,确保任务分工到点、责任落实到人。并建立《前郭县防指成员单位防汛联络员制度》《前郭县各乡镇场防汛联络员制度》《前郭县巡堤查险工作实施细则》等应急联动“叫应”机制,确保基层责任人接到预警信息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灾害预警和风险预警信息对相关责任人的发布能够既“叫醒”又“回应”。

该县修订了《前郭县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前郭县抗旱应急预案》《前郭县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前郭县涝区防洪排涝应急预案》及《前郭县局部暴雨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落细各方职责、工作责任及应急措施。按照松原市委、市政府关于组织开展“松原市2022年防汛抢险救援应急演练”活动安排,演练活动由前郭县承办。演练活动共计设立了人员转移、堤坝加固、水上救援等三个科目。县应急局按照活动要求,自5月中旬开始筹备演练活动,组织乡镇政府、村屯、人武部民兵预备役、松原市消防支队、武警松原支队、松原市蓝天救援队等多个部门上千人,历时一个半月时间进行筹划、场景布设、彩排, 7月4日成功举办了松原市2022防汛抢险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了人员转移、堤坝抢险、水上救援等实战能力。

为精准指导全县防汛抗旱工作,县防办总结多年工作做法,编制《前郭县防汛抗旱责任人工作指导手册》《防汛工作手册》《防汛小常识》等工作手册,同时印发《前郭县松花江防汛抗洪实施方案》《前郭县嫩江防汛抗洪实施方案》,为提升巡堤查险的准确性,组织培训沿江乡镇巡堤查险工作人员400余人,印制巡堤查险明白卡,标明巡堤查险内容及县乡村三级责任人联系方式,确保发现隐患后能及时上报相关责任人,做到隐患抓早抓小。

近年来,前郭县组建11人的专家队伍,落实常态化抢险救援力量6800人,巡堤查险人员301人。在此基础上,组建了1支专业性抢险队伍4支半专业性抢队伍和35支群众性抢险队伍,并核查检验登记造册,明确了召集人和集结地点,切实做到提前预置常态化应急抢险救援力量,统筹调度抢险救援队伍实现快速反应、集成作战,确保开展险情处置及时,确保抢险救援高效有力。在财政紧张情况下,仍高度重视防汛物资储备,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购买防汛抗旱物资总价值约450万元,编织袋、无纺布、土工膜、塑料布、松木杆、救生衣等应急物资种类齐全,储备量能够满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时的物资需求,切实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结合实际情况在哈拉毛都镇、平凤乡、八郎镇、长山镇等防御重点乡镇前置防汛物资,切实做到物资保障有力。

敦化市:筑起一道道屏障 抵御一场场风雨

今年入汛以来,敦化市频频遭遇台风、暴雨、短时强降雨等袭击,全市部分乡镇连年受灾,特别是全市累计雨量大、覆盖范围广、短时强降雨多,防汛抗旱工作面临极大挑战。全市防汛抗旱工作在省州强力指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思想,凝心聚力、及早绸缪、精准施策,连续实现重大汛情“零伤亡”目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汛前组织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详细安排部署防汛减灾相关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强调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各乡镇、街道和防指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共落实市乡村三级山洪灾害包保责任人826人,分别落实“十户联保”责任人及“一对一”包保责任人2023和63人。纪检部门领衔组成督导组,定期深入到乡镇、部门进行专项督查检查,督促夯实防汛工作基础。

汛期,市防指实行气象、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动联调,形成防汛抗旱参谋合力。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30名市级包保领导坚持深入一线调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开展汛前重点区域问题隐患排查整改,把山洪地质灾害点、小型水库和塘坝、尾矿库等特殊部位防汛安全作为重中之重,邀请水利专家对全市39条重要河流、50座水库和199个山洪地质灾害点进行全覆盖地毯式督查,发现问题、补齐短板、完善预案。紧盯牡丹江、沙河、珠尔多河、黄泥河、富尔河等域内洪水易发区域,提前落实江河干流堤防及重要支流堤防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洪涝灾害损失。

投资400余万元建设视频会议室和指挥中心信息化综合业务系统,接入省州应急指挥专网,整合汇集公安、水利、气象、消防救援等13个部门业务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实时调用。形成了以水、雨、工、汛、灾情信息采集和雷达监测系统为基础、应急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较为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同时,购置70余部对讲机配备到全市23座中小型水库、20个乡镇(街道)、50余处重点山洪灾害易发区及20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村级主要负责人手中。新建2个通信中继站,确保在断网、电、信号的情况下实现无线对讲调度。

针对灾害性天气过程,市防指积极组织水利、自然资源、气象、住建等部门进行分析研判,做到第一时间信息互通、信息实时共享。加密预测预报频次,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短信等途径,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紧盯雨情变化,适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近三年,先后启动应急响应6次,由三级应急响应提升到二级应急响应1次。每逢明显降雨过程,市防指主要领导亲自坐镇应急局指挥中心,视频连线降水量较大的重点乡镇、村屯干部,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切实做到早预警、早转移,有力处置了一次次险情。仅2022年汛期就发布自然灾害气象预警信息13条,视频调度7次,组织11个村207户504口人进行转移避险,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在防汛抗洪战役中赢得了主动权。积极应对城市内涝工作,建立城市内涝应急机制,在短时强降雨发生时,第一时间前置抽排水设备,防范暴雨渍涝灾害,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制定完善全市防汛应急预案,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完善群测群防、联防联治工作机制,确保防御责任“无缝隙”“全覆盖”。充分发挥市防办“牵头抓总”作用,建立起以消防救援为主导、以基干民兵为骨干、以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共120余支达9000余人的防汛抗洪队伍,积极开展抗洪救援应急演练,特别是组织乡镇、水利、自然资源、公安等部门开展高效应对断水、断电、断网、断路、断气“五断”条件下山洪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全力提升抗洪救灾能力。几年来,累计演练600余次,参演群众2.8万余人次。加强物资储备,在市财政紧张的前提下优先落实救灾物资储备采购资金,近年来,投资150余万元,全部用于采购帐篷、棉被、编织袋、彩条布、无纺布、救生装备等8类防汛救灾物资。

梅河口市:坚持人民至上 筑牢不溃堤坝

在重大自然灾害中让群众不遭罪、少遭罪、不损失、少损失,是梅河口市防办植根于心的工作理念。近年来,梅河口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充分发挥防办牵头抓总、防汛抗旱包保、部门协调监督等机制作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了不溃的“堤坝”。

梅河口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办工作,2019年3月,梅河口市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成,并将市防办由水利局转隶应急局。不仅将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9人全部转隶到应急管理局,还向市编委请示,共解决编制11个,解决专用资金每年50万元,做到有人员、有编制、有经费。为明确市防指各成员单位职责,防办突出牵头抓总指挥作用,根据“明确任务、各有侧重、利于联动、形成合力”的原则,制定了《梅河口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防汛抗旱应急响应等级》《防汛抗旱工作任务清单》《城市排涝工作方案》等具有实效性的文件,从根本上解决了各成员单位防汛抗旱职责边界模糊、动力不足、制度不严等问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统一指挥、各司其职的良好工作局面。

梅河口市有过防汛救灾的实战可以借鉴。2020年8月末到9月初,梅河口市连遭3场台风袭击,总降雨量高达1149毫米,突破历史极值。危急时刻,防办主动作为,积极协调省厅防汛专家召开6次会商会议,及时摸清掌和握雨情、水情、工情,制定了应对3场台风的各项方案措施。防办领导还深入各乡镇街道险工险段,按照预案指导各部门加强河道、堤防、水库灾害等隐患点、城市内涝点及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巡查排查。全市抢险救援队伍和各类物资全部到岗到位。防办领导亲自组织相关部门共出动人员13021人,警力4723人次,专业抢险人员223人次群众抢险人员6155人次。迎战台风期间,预防性转移人口3033人,转移安置人员3680人,营救被困群众647人,没有出现一个失管失控问题,没有发生一例伤亡事件,经受住了大汛考验。

2022年防汛救灾责任落实取得新经验。建立包保责任制,防办制定了市级领导和89个部门包保24个乡镇(街)防汛工作任务清单,市领导主动带头下沉一线,提前部署,现场调度指挥。按照“地方主责,政府主抓、基层主防”的原则,落实防汛责任人998人,并在政府网站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了市、乡、村“三级”责任全落实,水库、堤防、河道、城区易积水点、山洪地质灾害责任人全覆盖,打通防汛责任落实到村到户到人。今年7月,针对强对流强降雨天气增多的实际,防办领导深入城市内涝点,现场指挥住建局、水务集团、公安交警齐上阵,疏导交通,连夜施行强排作业,确保了城市生活不受影响。建立部门协同监督机制。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检修和维护,确保预报信息能及时上传下达,对全市113座小型水库水位进行复测,统一标准,并进行公示公报。聘请专家对25座小型水库核定后销号。今年8月,湾龙镇湾龙拦河坝出现险情,防办领导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调度6个部门2名专家,调用强险人员120人,大型机械设备16台,拉运沙石料1000立方米,用了3个昼夜保证了下游三个乡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