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第一天,长春气温骤降。但在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二工区施工现场,依旧是一幅“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火热景象。
“王哥,国庆假期你还是不休息吗?”“不休啦,盾构机马上要接收,不能放松!”王永旭的声音回荡在地下18米的隧道里,此刻汗水早已浸透他的衣背。作为7号线测量主管,背着三脚架和仪器箱穿梭于6个盾构区间、1.31千米的测量点,是他每日工作的重点。
“小黄,测量设站准备好了吗?”“开始后视定向、检核数据输入参数指标,前视做好准备,检查棱镜气泡、对准方向……”说完,王永旭又“埋”在了数据测量中。
测量作业前检查各种仪器设备性能、让仪器适应外感温度、检查仪器常数……在中铁建大桥局六公司工作的20多年里,这样的动作已经融入王永旭的肌肉记忆里、刻在了骨子里。
“现在正在测量的是西四环站至安庆路站的盾构区间,这区间线路长,多个小半径呈‘S’形曲线,对测量精准度要求高。而且,测量受温度、湿度、周边震动等因素影响,很多基准点也经常有变化。”提到反复测量,王永旭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测量工作是工程施工者的眼睛,是工程建设的‘方向盘’,容不得一点疏忽或失误,设计图纸上一个数字的差错,一条界限的改动,就可以导致实际工作中不可估量的损失。”王永旭经常对徒弟说,把重复的工作做精,把新出现的任务做好,不断创新提高水平。正是这份严谨和细心,让王永旭在长春地铁1号线项目测量中,打破了系统内隧道工程项目贯通误差最小的纪录。
第四轮测量终于在王永旭“成了”的喊声中结束。大家返回地面时,落日余晖已经洒在庞大的起重机上,映在王永旭黝黑的脸上,跳跃在他身后的脚印上。沉稳的脚步,像他一路走来的坚定,从“吉林省技术能手”“吉林省技术创新标兵”“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天津滨海新区技能大师”,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他的心血、汗水和对工作的热忱。
“师父,吃饭去吧。”“数据核对完就去。”为了确保测量技术资料的准确,王永旭结合工作实际编制出一系列计算程序,解决了以往计算器计算经常出错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华灯初上,窗上映出他伏案工作的背影,编写测量工程技术交底,施工现场技术员和工人对测量现场放样了解和定位,一天中工作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施工节点……
夜深了,微信振动的提醒打断了他,“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啊?”儿子的语音在办公室里响起。“忙完这段时间就回家了,你在家要听妈妈的话。”放下手机,王永旭心中对孩子的愧疚,化在这浓浓的夜色里,也化在爱与责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