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初心不改,坚守分子筛领域,在分子筛材料的创制及其基础应用研究中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为推动我国分子筛科学研究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的奋斗之路。
1985年,于吉红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1989年师从徐如人院士攻读硕士研究生,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致力于分子筛的定向设计合成这一研究方向。
“徐先生经常说,做研究一定要瞄准最前沿、占领制高点,要有超前思维,要做别人没有想到或者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回想起科研的最初阶段,于吉红至今难忘。那时,很多新兴热点材料崛起,分子筛研究陷入瓶颈低谷期,要实现定向设计合成,可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于吉红却不改初心,一直坚守。在她看来,分子筛具有强大的工业应用背景,“分子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于我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并助力碳中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找到分子筛的合成规律,她带领团队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投入大量时间系统总结文献,经过多年努力,创建了国际首个分子筛合成数据库。同时,她独辟蹊径,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基于理论模拟、计算机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指导材料定向设计合成的新路线,发展了分子筛材料的合成方法学,成功合成出数种新型分子筛,实现了我国在分子筛拓扑新结构创制领域零的突破,并创制了系列高效分子筛催化、吸附分离和储能材料,积极推动了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学这一基础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
如今,于吉红带领的团队在国际分子筛科学研究领域不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她个人也在化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迄今,她与合作者累计发表SCI检索论文40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出版著作7部。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先后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受聘为全球化学领域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执行主编,是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编委、顾问编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并荣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于吉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不忘科技报国使命,着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上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她坚守教学一线,建立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她治学严谨,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精神风貌、思想品质、学术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她关爱后学,甘为人梯,迄今培养博士70余人,已有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东北振兴、吉林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于吉红深知只有不断增强人才效能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2017年,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并由于吉红担任主任。她带领实验室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聚国际顶尖学术大师,组建中外联合科研团队,以战略发展为牵引开展前沿探索和重要应用研究,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目前,实验室已获批建设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1个吉林省科研平台。
继党的十九大代表之后,今年,于吉红又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将继续投身科研教学一线,不断创新,努力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