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农村有一道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就是用菜叶把饭包起来,菜饭合一,俗称打包饭。东北人爱食生蔬菜蘸酱,于是就有了这种情有独钟的舌尖美味。
饭包打好后,一口咬上去,葱香混着酱香,饭香融着菜香,加上菜蔬之间的混香,手心满满、口塞满满、余香满满,真是让人大快朵颐。打包饭是农家餐桌上的家常饭,也是各家最丰盛、最简朴的伙食。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那时,酝酿已久的打包饭,也要等到秋天。秋天到自家园子里劈一沓刚要壮心的大白菜叶子,再薅一把香菜、臭菜、生菜,挖一捆小葱。没有米饭的话,就把玉米面大饼子掰碎,拌上大酱,包好卷起,甩开腮帮子就吃。吃完了饭包,又从水缸里捞出一个井水泡过的黄瓜,几口下肚就是美餐一顿。
改革开放以后,小小的饭包也是不断推陈出新,有的加上了土豆泥,还有的加上了油梭子,后来又有了煎饼卷土豆丝饭包、春饼卷豆芽韭菜饭包、鸡蛋饼卷火腿饭包等,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每一条小吃街,必然少不了打饭包的摊位。
我的妹妹小红,20世纪90年代研究生毕业去了深圳闯荡,一晃过去了20多年。随着年龄增长,思乡心切,经常回来探望父母。在家不管停留几天,一日三餐都以打包饭为主,从不厌倦。其热爱程度着实令人感叹,或许这就是小妹化解乡愁的一种方式吧。每次小妹回深圳,老妈都要送到村外长途汽车站,边走边唠叨:“闺女,我和你爸都硬实,回去就不用惦记了,好好工作陪孩子啊。”小妹总是调皮地回答:“妈,就是不惦记你们俩,我还得惦记吃打包饭呢!”
要是想享受到地道打包饭的美味,还是得回到多年前记忆中的场景——盘腿坐在家里的炕头上,一家人围在炕桌旁,闻着老妈在大锅里炒鸡蛋酱飘出的扑鼻香味儿,迫不及待地等着老爸把用井水冲洗的打包菜一股脑儿地端上饭桌。眼瞅着香喷喷油汪汪的小米饭、脆脆的小米饭锅巴、黄澄澄的小米饭汤,真是令人垂涎欲滴。一个手捧饭包下去,小肚微微隆起,咕咚一碗小米饭汤溜缝,那份撑胀后的饱腹感与满足感,即便再有更香甜可口的饭菜都入不了眼,下不了口。在我心中,农村老家打包饭的口感,永远胜过珍馐美味,饕餮大餐。
为了四季吃上打包饭,每到开春,老爸老妈就在园子里向阳的地方圈一片地,把收集下来的羊粪撒上,再铺上一层用手搓碎的黑土,把炕头上培育好的白菜、臭菜、生菜、香菜等秧苗移栽上,再用塑料薄膜扣上大棚,中间用具有弹性的竹片支起来。每天太阳落山时浇一遍水,不出一个月就可以打饭包吃了。到大地复苏天气回暖了,爸妈就把大棚掀开,续些豆角、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秧苗,然后移栽到大地里,不但一茬一茬的打包菜能吃到深秋,其他蔬菜也下来得早、吃得长远。冬天来临大地封冻,老爸老妈就用木板子钉两三个箱子,箱子放在屋子里火炉旁,用同样办法栽上秧苗。看着绿油油的小菜们天天往上蹿,整个冬天的绿色生机陪伴着我和妹妹一起长高,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寒冬腊月,当别人家吃土豆、酸菜的时候,我们家的餐桌上已堆满了绿叶蔬菜,吃上家家羡慕的打包饭了。有一次,我和小妹疯闹,不小心倒坐在菜箱子上,要不是老爸说情,我差点就挨了老妈的笤帚疙瘩。奇怪,那些倒伏的蔬菜,居然又蓬蓬勃勃地茂盛起来。老爸老妈一生勤劳持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简单的打包饭供出我和妹妹这两个大学生,山村里飞出了一对金凤凰……
当我满嘴包饭香,钻进载满打包蔬菜的车里,欲与邻居们挥手告别的瞬间,忽然看见老爸老妈佝偻的身影和满头白发,我的心像猛地被谁抓了一把,泪水倏地流淌下来。我暗暗盘算,冬天到来之前,一定把老爸老妈接进城里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