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7月,规上工业增长22.4%;8月,增长41.6%。
7、8月,规上工业增速连续两个月居15个副省级城市和全国省会城市首位。8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用2分01秒的时间,对长春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经验做法进行专题报道。
量质齐头并进,长春工业经济提振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一增速,是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更加绿色的增长。来之不易,令人振奋。
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面对集合多重挑战的压力测试,长春工业经济是如何提振发力,实现量质齐升的?
从挑战看应战,一度遭受疫情冲击的长春,深入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围绕省委“止跌、回升、增长”的战略部署,长春全力推进“三强市、三中心”“六城联动”,大力实施“13715”专项行动,战疫情、稳增长、促发展,工业经济迅速“回归”。
从变量看质量,长春坚定不移地稳工业运行、稳项目投资、稳市场预期,企业经营收益增加,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七大产业“双轮提速”“双翼齐飞”,技术创新为发展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集群式落位,在稳定底盘的同时,工业经济韧性更强。
从起势看走势,经济指标逐月改善,工业经济回升走高向好势头明显,潜力持续释放,资本持续投下“信任票”,为稳中求进增添了发展底气。
砥柱中流,折冲千里。
作为稳经济的定盘星,长春工业全力抢回进度、补回损失,释放产能,在抗疫和经济“只能赢,不能输”的双战场上,用“辛苦指数”换来“发展指数”,为全市统筹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工信智慧和工信方案。
抓复工、促满产,抓谋划、促落实,抓服务、促保障,抓产业、促升级,抓创新、促优化,抓安全、促稳定……笃行不怠的长春工业稳扎稳打,章法精巧,发展根基扎得更深,经济底盘筑得更牢,正以“气吞万里如虎”劲头,奋力书写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的壮丽篇章。
无惧风浪立潮头,长春工业,昂首向前。
这是攻坚克难、战胜风险挑战的生动实践——
克服疫情影响,特事快办解决企业“急难险重”问题5448件,服务保障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稳产达产、满产超产,工业复工复产方案在全市推广;
成立“市直+属地+主机厂”三级保供专班,建立“高层周对接、一线天天碰”工作机制,实施“三精准三保障”“三应三必三不漏”等一整套战时应急举措,工作专报达200多页。中国一汽评价:长春市委、市政府对一汽集团的保障和支持是满分,再努力就是100+;
成立“服务企业月”领导小组,常态化开展。“1+21+N”系列服务企业活动,建立微信服务群即时解决企业困难,送政策、送服务、送人才,持续深化“线上+线下”“全天候、零距离、保姆式”助企服务格局,全市服务企业工作向市工信局学习;
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由去年年底的485户高速增长至660户,净增加175户,同比增长36%。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出发展质量好、成长速度好、经济贡献好、创新能力好、社会品牌好“五好”特点;
……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疫情影响下的长春工业坚韧不拔,踔厉奋发,持续推进工业经济走高、向新、促稳,追逐着发展的浪潮,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合力聚势,心无旁骛助企克难稳增长
有事情,找“服务员老赵”,这是长春工业企业的共同认知。这位企业心中的“红人”就是长春市工信局局长赵明瑞。
从“长春亲清政企关系”微信服务群成立的那天起,只要企业在群里提出问题和需求,“服务员老赵”第一时间接收并协调解决,成了企业发展的“贴心人”。
这是长春市上下心无旁骛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年初以来,落实长春市委、市政府“四个服务”工作部署,工信系统深入开展服务企业行动,持续深化“线上+线下”“全天候、零距离、保姆式”助企服务格局。从抗击疫情,服务保障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到纾困解难,推动企业稳产达产、满产超产,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各部门单位通力协作,凝聚起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抗疫情,保生产——长春市工信局充分发挥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即时受理、即时转办、即时处置、即时反馈“四个即时”问题处理工作机制,会同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和市交警支队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高效推进全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综合协调、疫情防控指导、交通物流畅通、原料物资保障和生产要素协调等重点工作,构建起市区联动、上下协调、统筹推进的扁平化指挥体系。
秒接快办精准协调,高效解决一汽-大众配套企业用工运输难题;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迅速推动一汽红旗出口车辆整备发运;清库存扩产能保生产,全力以赴保障四类必保企业生产;精准指导苦干实干,全力以赴推动全市工业应复尽复……一道道动员令从工作专班密集发出,各部门协同发力,形成了“抗疫情、保生产、稳运行”的强大合力,全天候高速运转,抓复工、促满产,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稳运行,促发展——以“帮企防疫纾困解难,助企复产达产超产”为主题,长春市工信系统开展了“1+21+N”系列服务企业活动;线下、线上助企联动,线下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落实市级领导包保龙头企业、总调度室包保片区、市直部门包保重点企业、属地包保全覆盖“四维度包保”助企机制,17位市级领导同时包保17家作战单位,“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解决企业审批、用工、资金、要素等方面发展难题;线上利用“长春亲清政企关系”“1+9+17”“三位一体”微信服务群,即时、高效解决入群企业发展问题;梳理形成《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惠企政策摘编》和《长春市“服务企业月”活动助企纾困政策文件汇编》,线上线下立体推送至全市1330户规上工业企业、10323户加入微信服务群企业和134万户市场主体,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吃透政策、享受政策,全力打通惠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政策红利,推动1.9万户企业享受留抵退税资金130.8亿元,制定出台支持市场主体纾困的“24条”、促进消费回补的“29条”、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28”条、稳定经济大盘的“46条”等系列惠企纾困政策,形成面向各市场主体的直接政策红利达到300亿元以上,受益市场主体超过100万户(次)。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汽在长五大主机厂日整车产量稳定在6000辆以上,一汽红旗蔚山工厂、一汽大众长春工厂日整车产量创历史新高,中车长客贵阳城际动车组、波士顿橙线等重点项目顺利交付……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只要是企业的难题,就给“想法子”“找路子”。企业负责人们纷纷感受到:全市工信系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稳定重点企业复工复产,谋划早、举措实、效果好。
省市领导高度赞誉,号召向工信系统学习,推广工信系统经验。长春市委督查室下发督查通报,表扬市工信局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做深、做实、做细服务企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动力充盈,为长春国际汽车城赋能
汽车工业是长春工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以“双一流”建设为统领,长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全力推动汽车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冲击。
针对汽车这个全省全市的重要支柱产业,长春市工信系统倍加尽心,支持中国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车长客创新发展。
规划布局,目标明晰。围绕加快建设“六城联动”第一城“国际汽车城”,制定《国际汽车城发展规划》,明确“651”产业发展目标,启动实施“百千万亿”工程,全力打造“一核双翼八带多园”产业空间布局,努力构建世界级行走工业走廊,奋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
常态机制,服务到位。构建并坚持市政府及业务部门与一汽、长客及重点配套企业高层周对接、一线天天碰工作机制,按照正常事项高效办、“急难险重”破格办工作原则,高效解决企业防疫、物流、原材料、人才、资金、要素等方面发展难题,全力保障一汽五大主机厂及996户全产业链企业、中车长客及151户全产业链企业在实现稳产达产基础上,向满产超产冲刺。
专班机制,落细落实。制定《国际汽车城专班工作方案》,构建国际汽车城专班“151”组织体系,即设立1个专班办公室、5个工作推进组、全力构建国际汽车城100公里半径区域最优配套体系。严格落实专班“八抓”,即抓规划落实、抓机制构建、抓项目谋划、抓精准招商、抓项目建设、抓要素保障、抓市场开拓、抓问题破解。专班办公室“五位一体”,即综合协调、要素保障、项目推进、助企服务、科技创新工作职责。加强专班机制“五个常态”,即周调度监测、月汇总分析、季度小结讲评、半年工作总结、全年绩效考评。专班先后召开3次专题调度会议、6次推进会议,明确各工作推进组、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指导各作战单位成立分专班,研究重点任务推进落实。
“赛马”机制,提速提效。建立国际汽车城建设“赛马”机制,突出抓好“四个挂钩”,即突出考核指标与发展目标的挂钩、与重点任务的挂钩、与三区定位的挂钩、与工作业绩的挂钩,将国际汽车城长远发展目标、今年工作任务分解至17个作战单位,以严格考核问效、督查评估等形式加快推动任务落实,在全市上下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进一步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高效推进国际汽车城专班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助力“六个回归”,确保取得实效。围绕“产能回归”和“排产回归”,务实开展“百日奋战攻坚”专项行动,推动一汽、长客开足马力、释放产能,实现达产超产。围绕“配套回归”,精准梳理汽车和轨道装备产业链“断点、堵点”,落实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达148项,年度计划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20%,推动总投资358亿元的奥迪PPE项目、总投资135亿元的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等一批重大新建项目加快建设步伐,推进“旗E春城”换电新能源车推广任务,全市已建成换电站41座。围绕“创新回归”,加快推动红旗学院、红旗产学研创新联盟、固态电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指导一汽旗智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和中车长客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汽解放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氢燃料电池载重卡车批量下线,首批下线300台。围绕“结算回归”,推动敏实集团、东软电子、库卡机器人、格林圣象轮胎、富奥威泰克汽车底盘等15个项目在长设立结算中心,推动一汽-大众销售公司独立入统入库,推动中车长客同市轨道交通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最大限度把产值留在本地。
国际汽车城建设的冲锋号角,一次胜过一次嘹亮。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重要产业蓬勃发展、振兴一方,全市投资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活力奔涌,产业转型升级步稳蹄疾
“双轮提速”“双翼齐飞”,围绕“工业强市”总目标,长春工信系统全力赋能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力“稳链”,多措并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长春市工信系统紧盯产业链链长制,构建深化聚焦产业链链长制“1311”工作体系,确定产业链链长履行“七抓”责任,即抓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抓“链主”企业稳定运行,抓项目谋划招商,抓重大项目建设、投产和达效,抓重大问题破解,抓政策举措制定落实,抓创新成果转化。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履行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督导考核、工作总结“四位一体”责任。围绕“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四大重点,制定重点产业链实施方案,形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光电信息四条重点产业链“四图五清单”,确定“核心区、协同区、拓展区”三区空间布局,并量化分解具体任务指标,在17个作战单位实行“赛马”机制。
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紧盯战略新兴产业,围绕生物医药和光电信息未来两大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实施医药产业倍增工程、光电产业倍增工程,全力建设“长春光谷”“长春药谷”“双带双基地”,加快推动金赛药业、长春生物制品所、长光卫星、奥普光电等重点企业稳产扩能,加快推动金赛国际医药产业园、百克生物制药研发基地、安沃高新基因工程药物、光电信息产业园、海普润斯OLED材料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竣工和投产,为长春市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蓄新兴发展动能。
坚持市级领导包保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秘书制等抓项目、促发展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要求,积极建立梯次跟进的项目储备库,全年重点推进5000万元工业项目390项,其中,续建项目213项,新建项目177项,已经全部实现开(复)工,开工率达到100%。开展全市项目建设集中攻坚行动,配备全市重点工业项目秘书135名,全方位、无死角加快推动富赛汽车电子、玲珑轮胎、百克生物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
全力发挥市工信局15个服务企业平台作用,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等助力企业发展载体,加快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紧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农高区获批机遇,精准开展银企对接、线上融资,发挥长兴基金、“信用贷”等融资平台作用,持续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为企业发展强基赋能。
潜力释放,梯度培育“专精特新”
这是一张“创新榜”:
——长光卫星、禹衡光学、光华微电子、合心机械、中机实验、国药一心、祈健生物等一批专注细分领域,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纷纷涌现。
——今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比增长接近50%。全市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9户,今年净增长175户,实现了208%的超高速增长。
——科英激光、长光辰英、海谱润斯、西诺生物等重点企业实现产值翻番,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产业同比分别增长39.7%、19%、16.7%。
——2月26日,中国一汽集团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动力电池项目开工;5月31日,全新红旗H5量产正式启动;6月28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26天实现网架提升;7月8日,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启动超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8月8日,国家工信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拟认定名单公示,吉林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13户企业成功入围;8月10日,“一箭十六星”成功将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一号”高分03D35—41星等16颗卫星发射升空,“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70颗……
在工业经济克难而进、稳中向好的同时,长春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强化体系、机制、举措、金融、人才“五项保障”,启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3168”梯度培育计划,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释放潜力、增强实力。
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搞发展。全面开展主体培育、创新发展、强链补链、数字赋能、质量品牌、金融供给、人才保障、创业孵化、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十大提升行动”,累计为660户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700余件。
为科技创新插上“金翅膀”。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支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关于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会同市金融办、吉林银行出台“专精特新贷”,累计发放信用无抵押贷款17.3亿元,全力推动长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修订《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推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推动110项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列入吉林省2022年技术创新工程计划。
奔跑的力量正在积蓄。
实践为证,长春工业正以最有力的奋斗向目标迈进。时间为证,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长春工业必将潜能释放、厚积薄发,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上全面起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