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农村做驻村帮扶调研,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就如眼前的松花江水奔涌而来,荡涤着心灵。
按理说,喝着松花江水、吃着苞米面长大的我,对农村应该并不陌生。可我惊喜地发现,村屯的变化还真的饱含诗情画意,美丽得让我陌生起来。
这些年,通过“文化惠农直通车”志愿服务,或创作采风等方式,我们走进了松原市宁江区的农林村、杨家村,扶余市的王家村、九连山村,前郭县的新艾里村、西索恩图村,乾安县的陶字村、列字村,长岭县的大兴村、兴源新村等多个地方。一个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美丽乡村,大有在松花江两岸遍地开花之势。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就包括扶余市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地点在弓棚子镇、更新乡、肖家乡一带。
最初知道这个“美丽乡村示范区”,是在一个微信群里。一天晚上,微信群里晒出了一位扶余市作者的诗词,作者说他写的美丽乡村就是他的老家。我在群里“潜伏”着,记住了这个“美丽乡村”。
我曾有幸来到扶余市弓棚子镇双胜村香水泉屯,与几位市委党校的同学进行一周的驻村帮扶调研。巧的是那位作者,老家就是双胜村的——但他家住在另外一个自然屯,叫后双山子。
我们的车经过扶余市弓棚子镇的一块三角地带,就下了公路向东北驶去。乡间路两侧是秋收后的花生地、玉米田,村庄的房舍、街路也都很漂亮。大约行驶了20分钟,车就开进了香水泉屯:笔直的柏油路横贯小屯东西,交错着几条南北向的街路。路基下是红砖垒砌的一米深的排水沟,沿路两排,栽植着绿色的松树,挺立着银柱的路灯。路两侧还有白色矮栅栏围成的花园。花园都统一标准尺寸,直抵街路两侧的农家院墙。院墙一米半高,墙顶带着缓沿,古朴、端庄。院墙上,还画有各式各样的农民画。
驻村后。我们走访了小屯的角角落落,都十分整洁。每家的小院里面都是如此。
香水泉不仅美在外表,这个自然屯的“内在”也很美:全屯子没有聚在一起赌博的,没有邻里间干仗的,没有丢东西的。人人讲尊老爱幼,家家讲邻里和睦,谁家遇到困难全屯子人都伸出友爱之手,团结向上向善,可谓乡情淳朴,乡风文明。
香水泉过去就这么美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又进行了走访。
我住在屯子东头的周洪生家。64岁的周洪生当过兵,当过教师,退休前是拉林乡中学原后勤主任,也是那位作者的中学老师。
周老师说,过去这个地势有些低洼的自然屯叫臭水坑,原因是屯中有6个连成串的大水坑,一到夏天,坑里的水都绿了,因此小屯有了这个不太好的名字。后来,人们取土把几个大坑填上了,可叫啥名呢,大伙想到了全屯唯一的一口井。
周老师接着介绍,我们这个自然屯原来是双胜村的五队和六队,在后双山子屯东三里地的样子,再往东走三里地就是振山村了,振山村是原拉林乡政府所在地,再往东半里路,就是坎下的拉林河灌区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那时,坎上的这个自然屯只有一口井,在屯中的最洼处。这口井人畜两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专人摇辘轳把,把水从六七十米深的井中提上来。那柳锅斗子装满水少说也有三四十斤,真是难为了提水的人。那时坎上吃水不易,人们在屯子里打过几眼井,打到百八十米深都没水,只有这口井打出水了,而且水还有点甘甜。大伙认定准是打在泉眼上了,从此就把小屯儿的名字改成香水泉了。
那以后,变香的不但有小屯儿的名字,还有这里的一方百姓。
第二天早上5点,天还没亮,我就被外面“唰—唰—”的声音叫醒。起床到外面一看,原来是十几个人在路灯映照下扫着大街。吃早饭时我与周老师谈起此事,他说屯子里的志愿者早起清扫街路,已经坚持十多年了。这里的老百姓,绝不是“各扫门前雪”。
饭后,我去屯子里走走。一位六十多岁的农民主动上前搭话。他叫刘文堂,曾是社主任。他说这个屯子的变化,得感谢屯中的刘佩文老师。曾经当过民办教师的刘佩文,是这个屯的老户。改革开放之初,邻里之间有纠纷她去调解,家庭内部闹矛盾她去说和,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影响着大家,用无私的赤诚情怀感染着人们。他说我们家就是个例子,和儿子儿媳妇一起生活的日子,家里有些矛盾,是刘老师经常到我们家来劝解,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和思想觉悟。现在,我们老两口儿与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及三个孙子一起过,家里家外的活儿两个儿媳抢着干,全家人开心舒心。
后来,刘佩文又经常与附近村屯的张利、刘明志等志愿者交流,研究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刘文堂告诉我,屯子里的1500米砖路,都是村里老百姓自己动手修的。小屯变样了,变得好看了。
在刘文堂家,我看到他家东屋就是小屯儿的图书室,上千册的图书,关于传统文化以及种田等科技方面的占了很大比重。他说他们全家都是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这个协会现有会员2983人,分布在扶余市的城乡各地,没注册的还有一万多人。协会的党总支书记叫佟景芝,会长就是他家邻居刘明志。在这些志愿者中,还有肖家乡王家村的张利。在王家村,张利与当地志愿者集资买下了一处大院落,盖起了大瓦房,这处文化大院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精神文明建设大讲堂。这些志愿者集资栽花、种树、修路。有时,本村的志愿者还集资为别的村修路。曾有一户村民家里失火,是志愿者们集资为他家盖房,买生活用品,房子比原来的还要好。这位村民大为感动,后来也加入志愿者协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这里已蔚然成风。
一天上午,我们与部分精神文明志愿者座谈,与他们聊起了生产生活及每个人的思想变化。
张利说:“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让子孙后代不忘历史,不忘初心。我们老扶余是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作为扶余人,还要传播好老扶余的地方文化。人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思想觉悟,做个有道德有头脑有奉献的人。”
有个小哥看到张利说完了,主动说了几句:“我们今天过上了好日子,可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上哪儿致富去?人啊,富了以后,要想想那些困难的邻居,能拉扯一把就拉扯一把,做点好事儿,大伙儿一起都过上好日子。”
有个志愿者过去是个“屯不错”,啥事儿都敢干。他联系自身走过的弯路,讲起如何提高素质,又如何团结更多的志愿者甘于奉献,现在还成了志愿者协会一个村的分会长。
还有个老大姐也主动要发言。她说我走了十几里路来到这儿,就是想说说我们的志愿者协会。在大家的帮助下,我觉得自己好像变了个人儿。是大家的言传身教,让我心宽了,也大量了……
大家的一番肺腑之言,让我们很受感动。我们是来搞帮扶调研的,也是来学习的。之后,我们走访了双胜村的8家贫困户,提出了帮扶措施,并给每家献上了爱心。
在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志愿者榜样作用的同时,扶余市举全市之力耗资几千万元,于2018年开始建设了这个“美丽乡村示范区”,囊括了弓棚子镇、更新乡、肖家乡等43个村。
一天,我们一行人又走访了新宏、白小铺、李坑、王家、后双山子等村屯,所到之处,都是整齐的小院围墙、花栏、柏油街路、护路林、路灯,有的村屯还有铁皮宣传画廊,十分整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人来人往中,有当地的村干部介绍着乡村振兴的情况,也有每个村屯的志愿者村里村外忙碌的身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松原市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县域突破这一乡村振兴的关键切口,在市级层面的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摆布等,尽量向县域倾斜,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在县域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近年来,松原各地多措并举,大力培训各类致富能手。如今,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技术、有干劲、有胆识的新型农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他们像重视保护大熊猫一样深爱着耕种的黑土地,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在很多地方采取了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翻埋还田、浅埋滴灌等农业高产高效技术,让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有的在园区还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新型肥料及农家肥,推行精准施肥喷药,加强了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全面提升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的还与省市农业科研部门合作,在耕、种、管、收、储、加、销各环节,利用区块链技术,全流程信息化监管,真正实现“绿色、健康、安全”,推动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有的年轻人还不断拓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网红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建设扶贫微工厂、带货直播间、非遗手工作坊等,有效带动了农民的增收。
如今,人们欣喜地看到,村党支部领办的生产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破土在松花江两岸。相信,走在振兴之路上的香水泉,也会涌现出一批有创新思维的现代农民,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的生产合作社家家入股规模化生产,主打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接轨,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今年的秋收时节,我很想再次去香水泉看看,感受一下田野村庄外在的美、父老乡亲心灵的美,以及乡村振兴智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