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葆华是著名的剧作家、评论家。当年,我在吉林省文联工作时便与他相识,调入长影后,不仅经常在一起观摩影片、研讨剧本、切磋艺术,更成为可以互诉衷肠的朋友。他在《蓦然回首——编剧、导演韩志君印象》中深情地说我是他“可以寄放心灵档案的挚友”,然也!
葆华是辽宁本溪人,小时候极聪慧,但又是全校出名的淘小子,属于“能淘出花儿来”的那种。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赵小鸥从小就文文静静,现在也当了导演;小儿子赵小溪不仅长得跟葆华“像是从一个模子里扒出来的”,而且小时候淘气这一点也与葆华一脉相承。我见他焦灼万状,便安慰他:“别上火,淘小子出好货。小溪传承的完全是你的基因。你小时候淘气,他也淘气;你脑瓜儿聪明,他也聪明,长大错不了!”小溪中学毕业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当导演,不久便拍出了《我不是王毛》等很有影响的作品。葆华曾很高兴地对我说:“志君,你当年对小溪看得还真挺准!”
葆华读中学时,因为淘气,又怀里揣着个作家梦,所以重文轻理,从高一到高三,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二。他自己回忆:“为我垫底的那位同学,为人忠厚,性格木讷,记忆力特不好,书看多少遍都记不住。若没有他,我就是倒数第一了。在老师眼里,我属于‘残次品’,不能为班级争光。好在我无心无肺,心大得很,不自卑。”到了高三的下半年,他遇上一位伯乐——教历史的王汉江老师。王老师敏锐地发现葆华记忆力惊人,更有文学天赋,给他许多鼓励,还在班里把他的一篇作文朗诵得声情并茂。这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改写了葆华的命运,使他从一个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残次品”,一跃成为“种子选手”。高考中,他脱颖而出,考取了南开大学历史系,为母校本溪高中争了光。但是,他爱文学实在爱得太久了,斩不断,理还乱。到了南开大学,仅仅读了三个月历史系,原始社会还没讲完,他“淘小子”的本性便又严重复发,极孟浪地退学回家,发誓第二年非要考取北大中文系不可。可命运弄人,第二年他被吉林大学哲学系录取,他还是想不念再重考,这时王汉江老师推心置腹地对他说:“去吧,无论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对文学创作,哲学都不可或缺。”他这才背上行李卷儿到吉林大学哲学系报到,并且兴趣愈来愈浓地一直学到毕业。
深厚的哲学基础,极大地增强了葆华的思辨能力,也增强了他思维的逻辑力量。在我所熟识的剧作家和评论家中,他的口才、辩才和讲话时的激情,都是一流的。有一次,在国家电影局为江平导演召开的《江北好人》剧本研讨会上,葆华清了清嗓子,刚要发言,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著名导演郑洞天忙大手一挥,果断地制止了他:“葆华,你先别说,让我先说。等你讲完,我就没话说了,也不好讲啦……”郑老师的这句话,当然含有开玩笑的成分,谁不知道他是有名的“郑铁嘴儿”。但他这句玩笑话中,也确乎包含了对葆华的口才、辩才和他讲话时的逻辑力量,以及激情与感染力的一种赞许。我们的老大姐陈学洁——长影著名演员、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中达吉的饰演者,在听了葆华的演讲后,“痛心疾首”且不无感叹地说:“这小子要是早生十年,我非没命地追他不可!”陈大姐说的当然是玩笑话,不过也真的包含着对葆华的褒奖。
1987年,女作家彭名燕继她《黄山来的姑娘》之后,又在长影投拍了喜剧电影《嘿,哥们儿》,葆华是该片的责任编辑,并亲自为影片写了主题歌:“等待是幸福的,在幸福中等待;我用一生去等,它不会不来……”我知道,这是他的心声。他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内心向往着和期待着许多许多的东西,包括更好的机遇,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为此,他厚积薄发,不急不躁,默默地等待。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葆华终于等来了他人生路上的又一位伯乐——电影导演出身的国家电影局老局长滕进贤。滕局长慧眼识珠,把他从长影艺术处处长的任上调进北京,出任《中国电影报》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此后不久,我也到北京电影学院高级编剧班读书。葆华曾在电影学院学习过,与各系老师都熟,当时又只身一人在北京,所以常往学院跑,与我们全班同学都厮混得极热络,几乎成了高编班的“编外学员”。
那时,他住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小屋不大,用书柜隔开,外面办公,里面当宿舍。因为刚刚调来北京,长影朋友到京时常去看望他。他好客,每次必请吃饭,结果弄得经济上非常拮据。他第一次去香港,伫立于街头,面对着满街绚丽的灯火和热闹的街市,还有感而发写了首短诗,并极动情地朗诵给我听,还讲了内心的真实感受。我那时虽已出版了长篇小说《命运四重奏》和两本中篇小说集,并且也有了长篇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等作品,经济状况比葆华好一点儿,但依然还是一介穷书生。我对他说:“葆华兄,你和我,文学准备、艺术积累和生活磨砺皆属‘厚积’的一类,都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奔突地火和炽热岩浆,就等着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火山口,并且一泻千里地喷发出去。‘厚积薄发’是对的,但‘厚积不发’或‘厚积迟发’则是错的。”他听了我这番话亟表赞同,与我彼此相约,一定要以闻鸡起舞的姿态,潜心从事艺术创作,尽快出成果,在艺术创作上打一场翻身仗!
我们俩先是合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女性世界》,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投拍,特邀北影女导演董克娜执导。影片拍竣后,成为当年度全国拷贝发行冠军。之后,我们又联手写了《敌后武工队》(上、下集),由长影投拍。首战告捷,然后我们便分兵突进。我首先完成了《篱笆、女人和狗》等“女性三部曲”的后两部——《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然后便痴迷于我的《美丽的白银那》《漂亮的女邻居》《都市女警官》《浪漫女孩》《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大东巴的女儿》《一座城市 两个女孩》《婆婆 妈妈》《大脚皇后》《大唐女巡按》等当代和历史的“女性题材电影”,他则同时在编刊物、搞评论、写剧本三条战线上勇猛出击。
他辛勤笔耕,先后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法兰西岁月》《越来越好》《守望家园》《悲喜大江》《守护童年》《全城高考》《张丽莉》《因为谷桂花》《邓小平上黄山》《你若安好》等,长篇电视剧本《至爱亲朋》《爱情为你遮风雨》《青春波尔卡》等,并出版了长篇小说《至爱亲朋》、剧作选《爱情为你遮风雨》。其中,《守护童年》《因为谷桂花》《你若安好》等七部,均由他的夫人刘抒鹃导演搬上银幕。上述作品,分别夺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华表奖”“飞天奖”“长春电影节评委会奖”“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他潜心创作的同时,也不忘本职工作,先是兢兢业业地当了一段《中国电影报》副社长、常务副总编,然后工作变动,调任《电影通讯》主编。当时,《电影通讯》仅为小16开本的双月刊,每期只有薄薄的32个页面,黑白印制。他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各界的鼎力支持,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硬是让一本32页的内部刊物华丽转身,变成全彩印制、时尚包装、豪华精美的118页大刊——《电影》。他把“关注关爱中国电影、关注关爱中国电影人、关注关爱中国电影观众”确定为《电影》杂志的办刊主旨。
作为吉林大学哲学系的高才生,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评论是葆华手中的另一套“武艺”。多年来,他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电影报》《中国文化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理论、评论文字近百万言,出版评论集《我的电影梦》一册,是相当活跃的电影理论评论家。作为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他阅片量很大,多次出任“金鸡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各类电影节的评委。在各种影片观摩研讨会上,也往往少不了他的身影。他老当益壮,始终保有一颗童心,也保有一种蓬勃的朝气和浪漫情怀,我见面总是戏称他为“中国电影界的小鲜肉”。无论他的少年、青年时代,还是步入中年、老年后的状态,都常让我想起宋代诗人蒋捷《虞美人》中那个歌楼听雨的少年。
葆华曾写过一首小诗《我是小溪——致土地》:
“不要嫌弃我,土地!我是你怀中的一条小溪。我从你的深山中来,单纯得像你山中的空气;我从你的地心涌出,热情得像你奔涌的血液。我是属于你的,也许就是你幸福的泪滴!我愿意为你歌唱,每一朵浪花都是献给你的诗句;我愿意为你献身,我的生命就是你抗旱的武器。我知道,我是渺小的,可我爱你爱得这样痴迷;即使为你献出身躯,对你的爱也不会安息。我会化作迷蒙的小雨,点点滴滴都扑进你的怀里……”
我知道,这是他埋藏于心底的很深很深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