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王桂侠: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吉大一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电解质紊乱学组组长、肥胖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病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代谢专委会主任委员。
血糖高未必是糖尿病
王桂侠: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糖尿病诊断切点值为空腹血糖≥7mmol/L,随机血糖或口服糖耐量试验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体在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以及应用某些药物情况下,也会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因此,诊断糖尿病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及血液检查,综合判断是否可诊断为糖尿病。
四步教你筛查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
王桂侠: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降低,但在一些较为隐匿的糖尿病类型如2型糖尿病的早期,往往并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导致疾病不能被及时发现。而糖尿病如果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控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大家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必要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1.多食。在糖尿病发病的早期,由于胰岛素功能障碍而出现高血糖,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供能,这样就会让身体缺乏能量而容易出现饥饿,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食欲也会跟着增加。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容易饥饿,并且在补充食物后一段时间又突然感觉饥饿,就要特别注意,并及时监测血糖。
2.多饮、多尿。血液葡萄糖浓度升高时会引起渗透性利尿,患者会出现尿量增多,夜尿频次增加,而由于多尿引起的体液容量下降会使患者出现口渴、口干舌燥的现象,需要不停地喝水。不及时控制血糖会让身体长期处于脱水的状态,从而引发其他严重健康问题。
3.视力下降。由于血糖波动会引起晶状体屈光度的变化,容易使眼睛的视力出现问题,因此在发现眼睛视力下降或者是看东西模糊的时候不要过于小觑,要及时进行检查,并且监测血糖。
4.皮肤瘙痒、感染或不易愈合。高糖环境会增加各种微生物感染风险,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或皮肤感染,如甲癣、甲沟炎等,或发现皮肤破损以后不能愈合,需要及时关注血糖。
糖代谢异常为代谢性疾病,具体表现可能为受高糖环境影响的各种组织、器官功能异常。因此,我们要增强健康意识,多在生活中关注细节变化,定期体检,早诊断、早治疗。
糖尿病的四大类型
王桂侠: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除单基因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外,糖尿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通常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型糖尿病:大多与自身免疫、遗传、病毒感染、致糖尿病化学物质等因素有关,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进而导致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多伴有明显的“三多一少”表现。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多伴有胰岛素抵抗表现如肥胖、黑棘皮症等。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腺炎、胰腺肿瘤、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状态。
妊娠糖尿病:通常是不能代偿生理变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的需求增加,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而在妊娠期出现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自我管理
王桂侠:有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是保证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必要措施,患者可从控制体重、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
1.饮食: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控制饮食是指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均衡膳食,调整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充分摄入膳食纤维,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的负担。必要时可少食多餐,血糖就可以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2.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是有效控制血糖的主要方法之一。建议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选择游泳、跑步、快走、爬山、骑自行车等方式。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最佳时间应该在进食1小时左右进行,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5次左右,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警惕低血糖风险。
3.药物:糖尿病患者用药需专科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降糖方案,自我管理时需注意规律用药,并按时去医院复查,由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千万不要自己做医生,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
4.自我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自我监测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监测空腹血糖,还要关注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这对考察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很有意义。自我血糖监测的频次、控糖标准根据不同的年龄、病程等因素而有差别,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5.糖尿病健康教育:糖尿病并非不可控,充分了解疾病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有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初期接受系统糖尿病教育并合理治疗的病人,比无糖尿病知识的同期病人平均寿命延长10―15年,所需降糖药物剂量减少1/5-1/2。
综上,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充分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真正实现糖尿病自我管理,在此基础上再由内分泌专科医师制定合理的、个体化降糖方案,规律用药、定期复诊,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生活质量。
养成良好习惯 远离糖尿病
王桂侠:1.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尽量避免高热量、高糖、高盐的饮食,多选择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2.肥胖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会明显增加,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对于预防糖尿病尤为重要。
3.保持运动对预防糖尿病也至关重要,保持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坚持5-6次的频率是比较好的。
4.应该定期检查血糖水平,早发现、早治疗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发生。